对待钱学森之问,缺少一份满意的答卷

踏浪乘风课程 2024-04-09 09:07:0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便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学森对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提出更高期待:“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作为老一代归国留学生代表,其对国家的卓越贡献、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鼓舞着无数爱国华侨。临终前,发出的疑问更是寄托了其深深地爱国精神。所谓恨铁不成钢,大致如此了吧!

可惜,钱老的成就得益于留学期间培养起来的科学、严谨的探索精神,然而,对教育却是知之甚少。所以,对于教育的诟病,也并非全面深入了解,尽管如此,科学教育一个方面的缺失,却也让这样一位有着深厚爱国情操的老科学家都有所察觉。其发出的灵魂一问自然不该被轻易漠视,否则,是对老一代爱国科学家多大的不尊重呢?

其实,谈及科学教育,虽没出过国门、没有亲眼见证过国外的教育。然而,从诺奖得主们的演讲、成长经历中却也能够看出,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里进行学习的,当然,必然缺少不了大量的科学书籍的阅读。但是,国内的科学教育是怎样的呢?多数人上了一辈子学都没做过几个实验,实验室里的器材都认不得几个,甚至于只是看到老师在课堂上演示。至于科学书籍,只怕是教材都没学透彻,大部分时间是在被当成数学课来学习解题了,更不必说是其他科学书籍的阅读了。

有幸曾经认识一位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退休的老“航天人”,谈及他们那个时代的教育:工农兵推荐大学生,(那是个什么样子的概念?估计许多了解内幕的大学生都会对此不耻!也没有什么奇怪的,那一个概念的大学生确实有很多毕业后教小学一年级都胜任不了的。)可以说是零基础上大学,半工半读(半天学习文化课,半天用于实践),三年后毕业投入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去。而今,他们那一代航天人中,不少人已经成为航天事业里的骨干力量。很多新毕业新分配的大学生,都需要从拧好螺丝钉做起。

今天的“精英教育”背景下,每一个学生都失去了求学的自由,好大喜功者会认为这是在培养“全能人才”!但是,但凡对科学的教育精神稍微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种片面的只追求纸上分数的教育,是多么愚蠢和无知啊!

尤其,在高校就业前景逐渐暗淡的背景下,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却无一技之长,没有体制的包容,没有平台接收的前提下,却只能呆在家里“啃老”!难到这就是“精英”该有的样子吗?

与钱老形成对比的,是钱老的侄子钱永健,在国外成长,获得诺奖。却直言不是中国人,他的成长离不开自由成长的环境。这是多么让人沉痛的答复?然而,却也没有什么问题。假如他在国内,国内的教育环境是否能给予每一个人的特长足够的尊重呢?在现有的“应试教育”认知里,文学人才无法专心阅读与写作、书画人才没有像达芬奇那样专心作画的机会、甚至于各种科学人才,根本没有机会接触自由时间探索……

貌似的追求门门精通,本质上却是扼杀了各种人才求学的自由成长。许多人学习一生,对于自己一生的职业规划却是完全无知。难到,国人就只能适合于通过教育混个含金量极其低微的学历,然后,到体制里蒙混一生?

0 阅读:0

踏浪乘风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