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视角:班公洛战役消灭中国军队1300人,自身伤亡多少人?

正观历 2024-07-01 08:07:08

印度媒体报道:1962年11月20日班公洛战役结束后,120名印度士兵消灭了1300名中国兵。印度士兵战斗力这么强?1个人能打11个人?真相到底如何?解放军伤亡多少?

一、印度媒体:120名印度士兵消灭了1300名中国兵

1962年11月21日,中央军委宣布:解放军从中印边境交界处全线停火并后撤。至此,这场涉及双方共60000兵力的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算是结束了。

在解放军两个阶段的作战过程中,第二阶段的班公洛战役可以说是打得相当痛快,我方大获全胜,歼灭印军113人,只有少数人逃脱,几乎将参加此次作战的印军部队全歼。但是在印度媒体口中,战斗结果却恰好相反,他们声称“120名印度士兵消灭了1300名中国兵,印度人捍卫了班公洛”。

根据印度第一大报《觉悟日报》在2019年1月18日发表的一篇名为《印度对中国:1962年“热桑拉”战争;一场不可思议的战斗》的文章,我们可以探寻到印度人眼里的这场战斗。他们所说的“热赞拉”,正是我们命名为班公洛的这块土地,只是双方在名字命名上有所不同。

在《觉悟日报》中,印度记者是这样描述的“热赞拉(Rezang La)是印度查谟和克什米尔邦拉达克地区“楚舒尔山谷”东南部山谷的山口。它长2.7公里,宽1.8公里,平均高度为16000英尺。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120名印度士兵杀死了1300名中国士兵。”

从印度人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他们对于这场战斗的成果还挺自豪的。

在《觉悟日报》中,印度人对班公洛战役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介绍:1962年10月24日,解放军停火并提议和谈,企图通过和谈方式“获得我们的领土”。

什么时候印度成他们的领土了?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明明是印军在解放军结束第一阶段的战斗后,仍计划在西藏地区获得部分权益。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拒绝了中国方面的和谈提议,再次开战。

1962年11月18日晚,在班公洛地区驻扎的,隶属于印军第144步兵旅的库马盎团第13营C连的120人的部队全员正在营地中休整,只留下13名哨兵放哨。当天夜里凌晨3时30分左右,大约有5000名解放军用重型武器袭击了驻扎在楚舒尔河谷的印度士兵。

印度方面的资料是这样形容1962年的班公洛战役的:中国兵的第一次进攻被我们(印度士兵)抵挡,挫败了这次进攻。之后中国人又发动第二次进攻,被印度士兵挫败。但随着中国人第三次强攻的发起,印度士兵的弹药被消耗殆尽,再加上后勤补给迟迟无法到达,印度士兵弹尽粮绝”。

根据印度资料的记载,班公洛战役中,印度士兵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还在坚持和解放军部队作战,没有枪弹就徒手肉搏,或用刀具扭打。因此120名印度士兵在这场战斗中杀死1300多名中国士兵。

此后多年,印度方面的各种资料在提及班公洛战斗的时候都会讲到:“在这场战斗中,库马盎团第13营C连120人的部队只剩下了7人,其余113人全部阵亡。但他们消灭了1300名中国兵。”战后为了纪念这场战斗和印军中的战斗英雄,印度政府特意修建了纪念碑和纪念馆。

120人消灭1300人,平均下来印军每个人需要对阵11名解放军,印军真的有这么强的战斗力?

二、解放军巧用战术“包饺子”

班公洛地区位于中印边界西段西藏阿里日土县斯潘古尔湖西侧地区,西面与印度实际控制区的拉达克相接,当时印军在尼赫鲁的“前进政策”指挥下建立了诸多据点,在班公洛地区的据点就是一个重要的前进基地。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交界线分西、中、东三段。因西段边境线长600公里,东段650公里,所以战斗主要分布在这两条线路上。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印边界全线并未正式划定,各段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议,争议区共有8块,争议总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班公洛地区就是其中的一块。

印军在藏南班公洛地区共建立了6个据点,其中3个据点分布在山嵴梁上,可以控制西藏阿里边防分民的哨卡,居高临下直接控制当地局势。

印度方面对我国边境地区的袭扰,是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的。当时我方并未采取强硬措施,这使得对方误认为是我们不敢还击,所以变本加厉。根据《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披露,在1962年中印冲突爆发之前,印度在中印边境的哨卡据点共120个,其中就有43个位于中国的实际控制线内。而当时中国的哨卡仅57个。

但从数量上来说,中国哨卡的数量比不过印度,这也是我方对处理和印度的边境问题麻痹大意所导致的。当时解放军部队在西藏地区的防区由北向南分为天文点、河尾滩、空喀山、阿里4个防区。在每个防区内都有印军不同程度的入侵。在天文点防区,印度18个哨卡越线;在河尾滩防区,印度6个哨卡越线;在空喀山防区,印度3个哨卡越线;在阿里防区,印度16个哨卡越线。

如果不知道的话,还真以为是解放军占了印度的地盘,印军的据点数量和分布范围都比我方多。

在天文点防区,印军派遣查谟和克什米尔国民军第14营防区进行防守;在河尾滩、空喀山防区,印军派遣杰特联队第5营进行防守;在阿里防区,印军派遣廓尔喀第8联队第1营、库马盎联队第13营、查谟和克什米尔国民军第7营进行防守。

从当时印军在我境内的分布和兵力派遣来看,阿里防区是印度布防和蚕食的重点地区。班公洛地区就在这片区域。

1962年11月18日,印军向向斯潘古尔湖地区的解放军部队发动进攻,我方受到攻击后迅速组织反击。当时印军在西藏地区驻扎已久,不仅防线建设完善,且战士们的作战经验丰富,所以我军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还是有一定顾忌的。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作战效果,我方决定采取侧面迂回至入侵印军后方,摧毁其据点,以达到清除侵入班公洛地区之印军的目的。

当时在中印双方据点间有一条小路是解放军向印军后方迂回的必经之路,我方克服艰难险阻之后顺利到达敌人后方。在掐头去尾战略配合之下,印军变成了“饺子馅”,解放军部队“包饺子了!”

三、真实战斗情况,解放军牺牲67人

战斗开始之前,印军在班公洛地区的莫尔多通道北侧之山脚下设立了5号据点、山顶设立了16号据点,通道南侧山脚设立了6号据点,沿山脊从北向南设立了7号、8号、9号据点。5号据点与6号据点封锁莫尔多通道,并在通道内设立雷场。

5号、6号、16号据点由廓尔喀第8联队第1营防守,7号、8号、9号据点由库马盎联队第13营防守,在其身后的楚舒勒地区印军还部署有1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1个坦克装甲连,在通道两侧山坳处还设立了4处炮兵阵地。

相比于印军数量繁多的据点,解放军在这一地区仅设立了4个哨卡。是因为我军自以为是只建了这几个据点吗?还是因为我方单兵作战能力强?都不是!在印军发动攻击之前,我方只有4个据点建设完毕,战斗开始的非常突然!

1962年11月17日夜,解放军开始行动,以拔除印军5号、6号、7号、8号、9号、16号据点为战斗目标。11月18日上午,到达指定战斗位置的解放军部队以连为单位分别向3个据点发起冲击。

在攻打第一个据点的时候,解放军部队在30分钟的时间内摧毁了21个印军修建的工事。在攻打第二个据点的时候,解放军激战1小时,攻克了25个地堡。在攻打第三个据点的时候,解放军进展顺利,但是在后面穿越雷场作战的时候付出了较大牺牲

当时印军在中印边境交界地带驻扎的部队基本上都是精锐,使用的都是压箱底的重型武器,比如大口径的坦克炮,比如杀伤力极强的装甲装备。这样的阵容在印度部队是很少见的,他们的侵略心真这么强?不!班公洛之后就是印度北大门!再败他们就要面临更大的危险了!

一旦解放军打过班公洛,就可以从背面长驱直入印度,到那时候,反倒是他们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即便是有先进武器的加持,印度士兵在战斗中的表现也并不好。他们所使用的战术是最传统的一字长蛇阵,利用峡谷狭长的地势,将所有精锐部队一字型排开。而我们的穿插迂回战术,正好克制一字长蛇阵,通过掐头和去尾的办法,可以将印军困在包围圈之中,最后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解放军的这一战术进攻下,印军还未形成有组织的反击就被击溃,那时印军内部斗志已经极其分散,所以解放军在进攻班公洛的时候并没有耗费太多的力气。印军一路打一路退,解放军在追击至印度边境附近时便鸣金收兵。

我们这是在给他们台阶下。

在班公洛战役中,解放军共击毙印军库马盎团第13营C连战亡113人,俘虏5人。解放军牺牲67人,受伤131人。当时因为解放军有部队从正面进攻,受到了印军的火力打击,这才造成了较大的伤亡。战斗结束后我方作战部队在班公洛地区隐蔽防御,随时准备迎接印军更大规模的反击。

但出乎意料的是,印军经过这次打击后一蹶不振,不敢贸然向解放军部队出击,前线部队遂停火、离开交火区。印度政府可能是把战后这段静默期误认成解放军1300人的部队被全歼,所以才会发布“120名印度士兵消灭1300名中国士兵”的虚假消息!

虽然在这场战斗中我们付出较大代价,但1962年的班公洛战斗,确定了中印在班公湖以南、楚舒勒附近地区的实控线。对于维护我国的领土主权具有重要意义。

0 阅读:11

正观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