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彤宝妈妈爱彤宝 (原创)
前言:
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但真真切切发生在我身边。
一个人出轨了,还把出轨对象带回家,和老婆、孩子生活在一起。
听说这件事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每每想到还是五味杂陈。
近2、3年吧,突然发现身边多了很多已经离婚或准备离婚的人。
人到中年,更是看到了婚姻中很多丑陋的现实:出轨、暧昧、喜欢找特殊服务、姘居……
之前,我以为婚外情不外乎就是家庭不和睦、夫妻性格差异、交际应酬等等原因引起的。
直到读到《中国式的情与爱》,才知道有些人这样做是早早就奠定了心理基础。
早到什么时候呢?
早到婴幼儿期!
是不是没想到?
哪个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感情、婚姻不幸福?
心有感触便写了这篇文章。
搞婚外情、插足别人家庭的人到底为了什么?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提到的两个女性第三者的例子。
一个是“惯三”,24岁之前做过不下10次第三者;
另一个是漂亮、有文化的外企高管,爱上了一个有家室不可能离婚的出租车司机。
写到这里,不由的想起前段时间差点被人们口水淹没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林有有。
林有有们插足别人家庭的理由是因为“爱”。
这本书则从心理学角度啪啪打了这些人的脸,他们这么做就是因为嫉妒,源于一种破坏性的竞争欲望。
从心理医生的角度讲,这些做第三者上瘾的朋友,以及找第三者上瘾的朋友,只是把“爱”挂在嘴边,其实这种“爱”的名目只是为了掩饰一个事实:
你就是在嫉妒,你就是在竞争,就是在搞破坏。
是内心没有被满足的一种缺损弥补。
——引自《中国式的情与爱》
再来说身边两个真实的例子:
一个是看起来家庭幸福,本人对老婆、子女也有责任感,却总是出去“偷腥”;
另一个是有女朋友却同时和别的女孩保持暧昧关系。
书中认为这两种人的心理是这样的——
把婚姻、爱情、性分裂处理,是担心在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里被排斥,究其根本原因是对自己不满意;
而喜欢找“备胎”是因为心理缺乏安全感。
那这些喜欢做第三者、找第三者、脚踏几只船人的心理状况,是如何形成的呢?
心理学史上一个既伟大又冷酷的实验。19世纪50年代国外心理学有一种流传很久的“需求减降论”,认为“有奶便是娘”:
婴儿会对妈妈产生爱,是在一次次喂奶中培养起来的;
婴儿对妈妈的依恋是源于对“奶水”这种营养物质的需求;
为了不惯坏孩子,妈妈一定不可以多和孩子亲近。
直到出现了一位叫哈利·哈洛的人,他用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
恒河猴的基因与人类有94%的相似度,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实验中。
具体的实验过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反正看得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也因此,哈利·哈洛被列入20世纪最残忍的科学家之一。
那些从出生就被隔离用作实验的小猴子,成年后无法适应正常的群居生活。
出现了孤僻、自闭、攻击性、自残等现象,而且它们很大一部分失去了交配能力。
20只母猴勉强怀孕生子,却只有一只尝试去喂小猴子。
其它的要么完全不理睬小猴子,要么虐待小猴子,甚至残忍地杀死小猴子。
这些猴子没得到真正的母爱,也无法给予自己孩子真正的母爱。
这些实验彻底颠覆了之前的育儿理论,推翻了“需求减降论”,也让世人知道约翰·华生的“哭声免疫法”是多么残忍、冷酷。
婴儿有想和父母亲昵、进行身体接触的天性,他们需要和养育者建立亲密关系;
早期的亲子关系对一个人的性格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甚至带有遗传性。
母婴关系和家庭三角关系。哈利·哈洛的实验证明了婴儿感受到母爱不是靠奶水,而是需要爱抚、接触和心理关怀。
如果缺乏母爱的心理支持,孩子受到的影响将是长期的、甚至终生。
这也是前面提到的喜欢做第三者、沉溺在婚外情中不可自拔的人,心理形成的原因之一。
他们在恋爱、婚姻等亲密关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来自婴幼儿时期母婴关系的影响。
由于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养育,在成人后会害怕投入到稳定的感情、婚姻中。
比如,喜欢脚踏两只船的人,他们内心就缺乏安全感。
除此,孩子小时候身处家庭的人物关系对他长大后的感情观也有影响。
爸爸、妈妈、孩子三者之间,必须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关系。
当这种三角关系不稳定时,孩子内心就会有缺憾,长大就会找方法弥补。
比如林有有们,可能就是小时候觉得爸爸对妈妈比对自己好;或者爸爸对妈妈不好,对她们则更不好,她们会觉得被妈妈打败了。
因此,她们和父母之间的三角关系是不平衡的。
人的天性都希望获得一份平衡感,获得一种稳定感,所以我们都需要构建三角关系。——引自《中国式的情与爱》
长大后就会去追求这种三角关系的稳定,潜意识里她想把妈妈打败。
表现在感情生活中,就是做第三者,打败另一个女人,这是一种破坏性的竞争。
婚外情、做第三者不管何种原因,都是不道德的,甚至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
前两年看过一则报道,具体细节虽然记不清了,但印象深刻:
一名已结婚生子的男性,和一名没结婚的女同学“相好”。
后来女同学要和他分手(这名男性有没有离婚记不清了),他就常去女同学家闹。
有一天晚上他又闯进女同学家里,把女同学的妈妈杀害然后扔到了井里。
编后语:
彤宝出生后,会去看一些育儿书籍,了解一些幼儿心理学知识。
慢慢的,才知道孩子长大后的性格、行为等,均受到婴幼时期经历潜移默化的作用。
就像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会对某些事某些人有很执拗的看法。
有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恋爱观、感情观,在3岁之前就形成了。
希望孩子长大后有正常、幸福的感情、婚姻,就尽全力在小时候给他良好的亲密关系体验,以及温馨的家庭氛围。
这样,她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即使感情受到挫折,也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当然,成人的感情世界很复杂,同时掺杂着很多的现实原因。
不管怎么样,沉溺在婚外情、三角恋中的人,要勇于面对问题。
如果真的觉察是因为婴幼时期的内心缺憾,就要自省并去调整和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再可以找心理工作者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