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教你慧眼识才,值得培养的“千里马”有这3个隐藏属性

策划人朱金科 2022-05-16 20:30:27

写在前面

所谓的人才,是要去管理他人的人,要能够吸收“日月精华”和“宇宙能量”,再不断伸展、派生、产生复合效益。如果样样东西都要人家教,那就不能算是人才。尤其,很多年纪轻轻就成为精英苗子的人,往往到后来都无法成为真正优秀的领导人。

有一句话叫做“小时侯胖不是胖”,依照我的观察,很多所谓的“青年才俊”,最后往往都无法成为真正优秀的领导人。原因在于他们只是学了一个“形”便拿来套用,并没有真正地内化。所以,倘使这些“青年才俊”年纪轻轻就愿意努力学习,尚能学到一些东西,成为组织中的中层干部;最糟糕的是当他受到大家的鼓励,称赞他是种子选手,产生“自己很行、很优秀”的错误认知,这反而会降低持续学习的努力,最后无法胜任工作,更遑论成为卓越的领导者呢。

“形”就是外显。西方的理论比较强调外显的部分,希望人们表现出有自信的一面;但是这样的人,虽然看起来很耀眼,却很容易淹没在掌声之中。相反地,有些人看起来没什么自信,但是他内部有某些东西持续成长,当内涵累积到某一种程度的时候,就像大家说的“开窍”、“打通任督二脉”。这时候,他便会开始慢慢发光,内涵才是真正的能力。

我们在衡量人才时,往往只从他外显的学历、工作经验等等角度来看,可是还有一些能力本身并不那么耀眼,但它就像一种催化剂,让事物可以从内部不断发酵,这些反而是更为根源、更重要的根源性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些根源能力做为基础,其余的能力条件将无法长期、持续不断的产生。

因此,了解这几项根源能力,有助于领导者与主管真正有能力读人识人,找到真正的高潜力人才。

一、涉务性

首先,就是“涉务性”。涉务性强调的是一个人必须养成涉及一般事务的习性,习惯去了解自己所接触到的东西,而不是因为它目前对自己没有价值,就视若无睹。

效用1:帮助学习

随着年龄增长,见到了更多“外面的世界”。随着你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不管是报纸新闻,还是你自己实际接触到的事物,都会愈来愈多元,这些东西都不是什么特别重大的项目,可是点点滴滴累积起来,就变成一种常识。专业能力你可以通过学习而逐渐上手掌握;但是“常识”没办法学习到。因为它的范围太广泛,那是从每个人自出生以来便一点一滴累积下来,变成一种习惯,没有办法在企业里面教会一个人要有什么样的常识。

常识可以帮助你学习,当你在课堂上学到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连结到实务的世界,知道可以跟什么东西互相对应;否则的话,那他就是在“真空”里面学习,不晓得外面的世界是如何实际应用的、可以用在哪里。若无法知行合一,那么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的。然而,社会上有很多人都是学校成绩很好,却始终没办法做到学用合一。

真正的领导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意思指的是他要知道天文的存在,而不是很狭隘地对于其他事物完全外行,听都听不懂,边也沾不上;但是,他也不需要变成所有事物的专家,他只要知道那些事物的存在就好。

效用2:了解实务

涉务性对于个人还有另一层意义,就是可以增加对实务的了解。因为你平常就有涉猎,当你在规划、执行的时候,可以从自己的资料库里面搜寻出来,融入其中一并考量,于是你就比较能够知道可能遭遇那些状况,才不会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一个“不通人性”的家伙。

甚至,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东西无论你再怎么样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解决方案。这种时候,管理学上往往会告诉我们,应该要“跨界学习”。可是,我们不能为了跨界学习而去另一个行业学习,不能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去做,那样能够学到的东西很有限。

现在这个年代,我们有很多机会接触不同的事物,像是看报纸、看电视都是一种方法,即使你不是演艺界的人,你可能也知道他们有一些什么样的行规或者说潜规则、又或者你不是做DRAM(指动态随机存储器,一种半导体元器件)的,但你也知道DRAM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习惯,对于碰到的事物都会去尝试了解。

其实,涉务性关系到我们一种最根本的能力,就是“好奇心”。虽然“好奇心”会害死猫,但“好奇心”是增长人见识的第一推动力。在人脑的结构当中,我们透过五感获得的东西,传到脑子里。如果以往不曾接触过,杏仁核就会开始运作,启动肾上激素,直到搞懂为止。这种钻研精神会让我们在问题解决之后,脑中产生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分泌物,自己感觉很开心,因为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成为一种兴趣,想要主动了解一些事物,慢慢形成你的“洞察力”。

涉务性并不用特意花费许多时间,但是却很重要;它是一种习惯,你走到哪里、碰到什么,就了解到哪里。

二、与人互动

学习不能只是自己关在家里学,那样很容易变得偏颇和狭隘,也就是俗称的“钻牛角尖”,所以还必须要与人互动。有人认为,与人互动就是具备团队精神、很能和人聊天,但我并不这么这么认为。有些人,他不一定很喜欢跟人家讲话,甚至可能是看起来沉默寡言的,但是他喜欢“言必及义”,也就是说“表达意愿不高,但表达能力很强”,是沟通高手;所以,我觉得,与人互动的重点不是频度的高低,而是在讲话的过程中,谈的都是真正有意义的东西,而且也会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拿出来跟人家交换意见。

效用1:辨证学习

在互动的过程当中,你会去思考过去的观念和认知是什么,如果不一致,就会拿出来跟对方讨论进行辩证。这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原本以为百分百正确的事情,其实还有要调整的地方;反之,如果没有这样与人互动的过程,很有可能你会逐渐产生偏执,甚至在学习事物的时候,学错了也不知道。可是,接着不断地交流、修正,一方面让你学到的东西更为正确,另一方面也更加丰富。

效用2:学会倾听

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可以让你学会倾听。否则,虽然我们都知道倾听很重要,但如果只是机械式地告诉你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效果其实很令人怀疑。可是假若在这样的过程中,你发现多听别人的话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扩充自己的资料库,就比较容易真正做到主动倾听。

我们常会说:“这个人是个怪咖”,可能你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就是觉得他跟大家不一样,可能就是他不擅长与人互动;可是,如果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会有一种无意识的学习,比如到北京3天之后,因为他高频度的跟当地人互动,与当地人产生了共鸣,自然而然讲话就开始有一点卷舌头和儿化音。

人跟人在一起,会产生互动,产生观念的共鸣。所以,与人互动可以避免“自闭”。当你在和人互动的时侯,听到别人说什么,就可以放到脑袋里,跟自己既有的认知比对,如果觉得对方讲得很有道理,就把它记下来;反之,如果你觉得对方说得不对,你也可以把你的想法讲出来。最后的结果,可能没有100%同意这样的说法,但是其中可能有20%,是你认为有道理的,就可以吸收进来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这也改变了自己原本有20%不正确的地方。

以我自己来说,虽然我理论上是“外向”,但我觉得我也是一个思考型的人,谈事情的时候很严肃,不喜欢参加很多活动,一群人谈一些言不及义的事情。我觉得,一个人应该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动静皆宜的人:该动的时候动,但不要一天到晚都在动,或是从头到尾都很静。

就像孔子说的“中庸之道”,它不是一个“点”的概念,而是一个范围;西方的哲学比较是倾向于两个极端,就是0和1的概念,但东方的思维并不是0与1,而是在0.6~0.4之间,过与不及都不好。我们常会说,要教育小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五育均衡发展的人,也是相同的道理,就是不要偏执。当你开始思考这些事,你就会去拿捏、修正你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动态地调整自己的做法。

三、自律性

最后,很简单但也是最根本的一种能力,就是你必须要有自律性。很多时候,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改变很痛苦,所以,当你知道怎么做之后,还得要让自己愿意付诸行动,愿意去改变,让事情变得更好。否则,就像你知道关灯可以省电,但是你因为懒惰而不愿意动手去关,结果还是没有用。

能够主动要求自己去做,就是自律性。这种主观能动性,是一切行为和结果的源头。所有的事物,不管是要有涉务性或与人互动,如果这些道理你都懂,却不愿意有所行动,那就变成“光说不练”,还是没有用,到头一场空。

我觉得,在一个公司里面,真正的A级高潜力人才只有5%,其余15%是B级人才,10%是未来有可能成为A或B级人才的待观察名单,其余70%都是一般人。这所谓的5%的A级人才,可能是公司的中高阶主管,但并不是中高阶主管就一定具备这些特质,因为在我们的社会当中,“人才错位”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其中的原因,除了人本身就很难以了解之外,要怎么分辨人才也是非常复杂的,可能出现挂一漏万的情形,很可能有一个问题人物放在那里,你都还不自知。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培养人才,不能只看这个人的学历或工作经验,而是首先得确定我们所找到的人,是不是具备这3项基础的能力;如果没有,就应该要淘汰掉。所以,能够成为高阶主管的人,本身都或多或少具备这些特质,并且假使他可以认知到这一点,就会有意识地强化这些特质;回过头来,当他在阅人识人的时侯,也会注意那些人是否具有这样的特质。

在历史学家许倬云看来,与大家常见认知相反的是,我们中国实际上西化程度远比日本要高很多。从现代社会各方各面来看,我们受西方影响其实很深,比如我们一般人从小到大的教育,一边教育孩子们要继承“谦虚”的传统美德,一边又要求学生要表现出“我是青年才俊”的“西式”样子,学美国人搞“over confidence”。

结果就是,即使这孩子很有才华、很有自信,也可能会长不大。才华是现阶段的才华,但我们在看人才,不是只看他现在可以做什么工作,还要看他的才华能不能再成长、可以成长到多大。如果只是外显的自信,会让他画地为牢;如果他能真正体认到自己有所不足,自然而然会想要去弥补不足,那样对他的成长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所以,如果你是企业的管理者,当你看到这样一个“青年才俊”,别接着兴奋和激动。你要心里有数,知道怎么用这个人,不要过度期待;相反地,如果是一个比较不外显的人,但是具备人才3种特质,好好地培养,你获得的反馈和成效也会更好。涉务性、与人互动、自律性,是每个人从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通过工作训练,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专业能力,但是企业没有办法再造一个人,这是现实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

结语

如何识别高潜力人才?我的经验是:有这3种能力的人就值得培养。企业选择人才培育时,常从外显的学历、工作经验等角度判断,但能成为优秀领导人的关键能力是下列3项。第一项是涉务性,一个人要习惯去了解自己所接触到的各项事务;第二项是与人互动,会倾听、也能和他人交换意见;第三项是自律性,能够要求自己完成事项。

0 阅读:1

策划人朱金科

简介:《打赢品牌仗》作者,策划价值,传播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