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兵败大陆逃往台湾,但蒋介石念念不忘“光复大陆”,与此同时,共产党人为实现祖国统一,秘密派遣1500余人入台,一时台海两岸谍云密布,危机四伏。由于叛徒出卖,大批潜伏台湾的地下党员被捕,其中被国民党当局公审处决的就有1100余人,他们中许多人的事迹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陆续公开。
2013年10月,中央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修建了“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专门缅怀1950年代牺牲于台湾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们。其中以吴石、朱枫、陈宝仓和聂曦为原型的雕像位居广场正中,两边花岗岩墙壁上刻着846位烈士的英名,还有许多留白,以便随时增加新发现的英烈名字。谨以此系列文字纪念这些隐蔽战线的英烈们。
(一)发奋苦读 追求真理
梁铮卿(1919—1951)是广东梅县人,在兄弟姐妹六人中排行老四。父母以做厨为生,深知无文化之苦,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们读书。生活的苦涩与艰辛练就了梁铮卿坚毅的品格,他发奋苦读,1933年考入梅州中学初中部。1936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梅州中学高中部就读。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共梅县工委成立了“学生抗敌同志会”(简称“学抗会”),18岁的梁铮卿积极参加“学抗会”组织的歌咏队、读书会、演讲会等活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中学时期的梁铮卿
1939年春,梁铮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巧借关系,掩护闽西南潮梅特委书记方方等特委机关四人在梅县开展地下党组织工作,直至1940 年6月特委迁至大埔西河。
1939年9月,按地下党组织指示,梁铮卿转入梅县东山中学就读高二,任中共东山中学第一支部书记,积极发展优秀青年学生入党。同年冬天为支援前线将士冬装,他组织学生到梅县乡村各地募捐棉衣款,还“哄骗”妻子陈凤琴把她的嫁妆给当了充做募捐款。
1940年5月,梅县国民党顽固派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当局下令解散“学抗会”等抗日救亡团体。“学抗会”组织学生示威请愿, 李鸣铮、何孟琳等七名学生代表(其中6名共产党员)遭到逮捕。
卢梅轩、陈国谋、梁铮卿等组织学生救援会积极营救,梁铮卿等人冒充学生亲属买通监狱长去探监,鼓励狱中同学坚持斗争。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迫使当局释放了被捕学生,史称“梅县七君子事件”。
由于身份暴露,梁铮卿于当年夏天转移到江西赣州继续求学。并于1941年考入广西大学农学院,先就读森林系后转读畜牧兽医系。
大学时期的梁铮卿
梁铮卿在广西大学求学期间,他与同样来自广东的谢汉光、陈仲豪、张伯哲等人过从甚密(四人后来陆续都去了台湾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积极参加抗日爱国运动。后因政治斗争环境恶劣,中共中央对国统区地下党组织作出了“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的工作方针,规定党员转入地下,独立开展工作。
1945年7月,梁铮卿毕业留校担任助教,与党组织重新接上关系,从事反内战、反分裂的学生爱国运动。
1947年7月,广西爆发了“六二”爱国民主运动大游行,遭国民党的残酷镇压,桂林市(当时的广西省会)3天内逮捕的党员、进步青年、民主人士达100多人,广西大学有7名师生被捕。因身边同事身份暴露,梁铮卿按党组织指示撤离广西大学返回广东。在广州经老同学李汝欣(李与梁是高中和广西大学同学)牵线,与已是中共香港分局书记的方方(梁铮卿在梅县时,曾负责方方书记的保卫工作)接上头。
梁铮卿故居——联芳楼
一个月后,梁铮卿在中共香港分局的安排下,到台湾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当时广西、广东地区党的工作归香港分局管理)。
(二)潜伏台湾
1947年9月,梁铮卿从广州经汕头坐船来到台湾。他先在台中农林总场工作,1948年4月,经先期赴台的广西大学师兄谢汉光(地下党员,前期文中已介绍)引荐,与中共台湾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 同年8月,梁铮卿从台中来到台北淡水血清制造所(台湾省农林处畜疫血清制造所),以总务课长的公开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
1949年初,为加强台中地区工委的工作,梁铮卿服从组织安排,返回台中农林总场畜牧分场任职“技正”,并担任台中市委直属支部书记。
梁铮卿化名李明,利用同学、同乡、同事的关系,以台中地方法院宿舍(战友黄蹈中在地方法院工作)为活动据点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联动司令部及飞机制造厂发展工作关系,搜集有关军事配备情报、策反海军舰长,调查研究台湾省畜牧生产等情况,同时还编写,印发了《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为当前局势告同胞书》,为解放台湾做准备。
梁铮卿和战友们获取了大量绝密情报,经由张伯哲、刘志敬(台湾省工委委员兼宣传部长洪幼樵化名,台共“四大金刚”之一,后叛变)交给交通员蔡寄天,再转交给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最后由大陆潜台的地下交通员带回香港或上海华东局(台湾省工委归华东局领导)。
梁铮卿曾于1949年夏返回大陆,向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直接汇报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赞许及肯定。
梁铮卿在台留影
(三)被捕入狱 慨然就义
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军队溃败退居台湾,蒋介石为维护其独裁统治,抑制中共地下党员的不断渗透,于5月20日开始实施全境戒严令,并残酷镇压在台的中共地下组织。
1949年底至1950年初,中共台湾省工委被捣毁, 台共最高领导人、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不久叛变,造成在台的中共地下组织遭受毁灭性打击,大批中共潜台的地下党员相继被捕。与梁铮卿台中市委直属支部有联系的张伯哲、陈福添、邓锡章等同志先后被捕。
梁铮卿为躲避追查,曾到广西大学同学、淡水血清制造所同事李崇道家住宿(李崇道是不久前刚去世的“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二哥,因留宿梁铮卿,后以“掩护匪谍”罪锒铛入狱,出狱后担任过台湾中兴大学校长、农委会主委) 。
到了1950年3月29日,台中市警察局破获了所谓“匪华东局潜台组织梁铮卿等叛乱案”,梁铮卿、黄蹈中、周碧梧、郭鲁林、赖河汾、马慰常等同志相继被捕。不久,他们由台中看守所转入台北保安司令部看守所关押。
梁铮卿的大学师哥谢汉光虽侥幸逃脱,但被国民党列为“匪华东局潜台组织梁铮卿等叛乱案”的未获要犯而四处追捕,后隐姓换名在台东大山里的高山族小村庄隐藏了三十八年。于1988年趁台湾“开放探亲”之机,回到家乡广东丰顺与亲人团聚,算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在狱中,梁铮卿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咬紧牙关“坚不吐实”,没有暴露半点党的秘密,敌人软硬兼施,施展各种手段均未能使“铮铮铁骨”屈服。
梁铮卿等革命战友在狱中“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高尚品格。
1950年10月21日,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判决:“匪华东局潜台组织梁铮卿等叛乱案”的首犯梁铮卿“参加朱毛匪帮,从事传达情报,吸收匪徒,缮制宣传文件,以非法之方法颠覆政府”,被判处死刑,褫夺公权终身。
台中地方法院推事黄蹈中(32岁,广东乳源人)亦同时被判处死刑,褫夺公权终身。
其他同案人中:澎湖地方法院推事周碧梧(32岁,浙江绍兴人);补给司令部经理处上尉科员郭鲁林(30岁,浙江临海人);商人赖河汾(36岁,台中市人);台湾银行桃园办事处行员叶友仁(29岁,福建古田人);台中空军机械制造厂技士马慰常(29岁,广东台山人);台北地方法院学习法官邓智义(26岁,四川威远人);农人张金国(26岁,台中县人)等均被判处有期徒刑。
1951年1月24日凌晨六时, 梁铮卿与他的战友黄蹈中一起,就义于台北马场町刑场。
由于没有家属及亲人在台,两人的遗体被草草掩埋于台北六张犁的乱坟岗,直到四十二年后的1993年6月才被发现:
2009 (墓区编号)梁铮卿 男 32 岁 广东梅县人 枪决日期:1951-1-24
2022 (墓区编号)黄蹈中 男 35岁 广东乳源人 枪决日期:1951-1-24
注:黄蹈中的年龄与判决书中有误。
(四)迟到的《烈士证明书》
梁铮卿1951年1月牺牲时只有三十二岁,他1947年9月赴台时,女儿梁静玉刚出生不久,她从来没有见过父亲。
刚去台湾,梁铮卿与家人还有短暂的书信往来,妻子还打算带着孩子到台湾与丈夫团聚,但随着国民党溃退到台湾后,梁铮卿与家人的联系便中断了。
梁铮卿与妻子陈凤琴结婚照
梁静玉回忆说:五十年代读小学、初中时,党组织对我是有照顾的,但后来因父亲在台湾情况不明,“待遇”被取消了。“文革”时期,我高中毕业后的升学、就业都受到父亲不明“海外关系“的影响,最后只能回家务农。
“奶奶每天都在思念她的’铮狗’(梁铮卿乳名),她是念着父亲的名字离开人世的;妈妈更是遥望无及,哭而又哭,致盲致病,加上长年操持家务,不到六十就去世了。”
虽然梁铮卿在外工作的二哥梁焕卿、三哥梁卓卿也受到弟弟“台湾关系”的影响(包括他们的子女),但他们都对在农村老家的侄女(妹妹)梁静玉非常关照。
梁静玉(后左)与家人合影
为了搞清楚父亲的身份,梁静玉也曾多次找省、市的民政部门了解情况,但在那个两岸关系紧张的年代,始终没有结果。
直到1988年底,谢汉光走出台湾深山的小山村,辗转回到家乡,花了好几年的时间,于1994年身份得到组织确认,补办离休手续,安享晚年(两年后去世)。
因谢汉光与前后去台的梁铮卿、张伯哲、陈仲豪等同学都有工作联系,梁静玉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谢汉光与家人合影
家人向梁铮卿过去的同学、战友了解情况,包括与在台湾的李崇道也取得了联系,去信谈及此事(梁静玉甚至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坚持要去台湾和李崇道沟通)。
而在找到先期侥幸回到汕头的大学同学陈仲豪(汕头大学离休)后,英雄们的身份渐渐清晰起来……。
陈仲豪(1923—2021)后来向梁铮卿的家人深情讲述了自己的“脱险”经历:1949年8月,在台湾基隆中学《光明报》“案发”后,时任《光明报》编辑的陈仲豪在组织的安排下,先逃到台中谢汉光处隐藏多天后,又转移到梁铮卿任技正的台中郊外一个偏僻的畜牧场的鸡棚里躲藏。
随后几天里,梁铮卿和张伯哲一道为陈仲豪制做了假身份证件,陈仲豪化名“林辰康”摇身变成药店老板,两人还为陈仲豪修改了发型,并换配了一副棕红色塑料框架的近视眼镜,最后以谈生意的名义辗转回到了汕头。
陈仲豪老人阅读《汕头大学报》
1997年,梁铮卿、张伯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授为“革命烈士”,家人也领到了久违的《烈士证明书》,压在梁静玉和家人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梁铮卿在大学毕业时,给同学的临别寄语中写道:“离开学校后,对现实不满的感觉当更强烈。今后要以更坚决的斗志去应付一切的事件,同时也不要忘了着眼于大众利益才是事业成功的有力保障。因为只有与大众利益相符合,在事业征程上才不会孤立。”
“一切为了大众利益”是梁铮卿的出发点和工作落脚点,也是他短暂一生的生动体现。愿英雄的精神不死,英雄们的事迹永垂青史!!
本作品图文无侵权意图,如有雷同,告知删除。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