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惦记徐达7岁女儿被拒,彻夜长谈后,徐达哭着磕头:臣愿意

无梦历史为安 2024-11-19 09:44:34

朱元璋在御书房召见徐达的那一夜,外头飘着细雨,秋意正浓。这是1373年的一个深秋夜晚,朱元璋特意遣人传旨,宣徐达觐见。徐达收到旨意时,正在府中处理军务。他放下手中的公文,换上朝服,急匆匆地赶往皇宫。

深夜召见,徐达心知必有要事。走进御书房时,他发现朱元璋已经备好了酒菜,一反往日的威严,笑脸相迎。御书房内烛火摇曳,檀香袅袅,朱元璋让徐达坐在自己身旁,亲自为他斟酒。

"天德,你我相识已有二十余载。"朱元璋举杯,回忆起当年在濠州时的往事,"记得当年在濠州,你我还一起吃过霉变的军粮。"徐达闻言,也想起了那段艰苦岁月,不禁感慨万分。

酒过三巡,朱元璋话锋一转:"朕听闻你府上有个女儿,生得极好,且聪慧过人。"徐达一听这话,心头一紧。他早就察觉到近来宫中频频有人打听自己女儿的事。朱元璋继续说道:"你我既为君臣,又是故交,若能结为姻亲,岂不美哉?"

徐达放下酒杯,额头渗出冷汗。他的女儿徐妙云年仅七岁,虽说在京城中已有"才貌双全"的美誉,但终究还是个孩子。徐达作为父亲,深知宫闱险恶,不愿让年幼的女儿过早步入其中。

朱元璋见徐达沉默不语,又道:"朕知你疼爱这个女儿,但你也该明白,入宫对她来说是难得的机缘。"说着,朱元璋的语气渐渐严厉起来,"徐达,你可要想清楚了,这事关系重大。"

徐达听出了话中的警告之意。他清楚地记得,就在前几年,几位开国功臣因各种罪名被处死。现在朱元璋提出联姻,看似是封赏,实则是一道不得不接受的圣旨。

夜已深沉,御书房内的气氛愈发凝重。徐达明白,若是拒绝,不仅会失去朱元璋的信任,更可能给自己和整个徐氏家族带来灭顶之灾。他看着案几上的烛火,想起了家中那个天真烂漫的女儿,终于低下了一直以来昂着的头。

"臣,愿意。"徐达的声音有些哽咽,随即叩首在地,"多谢陛下恩典。"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又让人添了一壶热酒。这一夜,两人又谈起了征战四方的往事,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临走时,朱元璋特意嘱咐徐达第二日便带徐妙云入宫。

走出御书房,徐达望着渐亮的天色,脚步沉重。他清楚地知道,从今往后,自己的女儿将再也不是那个在将军府中无忧无虑的小姑娘了。回到府中,他看着还在熟睡的徐妙云,眼中不禁涌出泪水。

天亮后,徐达亲自为女儿梳妆打扮,带着她走向了那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这一刻,他既是一位谨慎的臣子,也是一位不得不放手的父亲。而这个决定,也将永远改变徐妙云的命运。

徐妙云入宫的第一日,便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太监们引她至乾清宫,宫女们手捧锦缎华服,为她更衣梳妆。她的头上戴着镶嵌着珍珠的金钗,身着绣着祥云纹的红色宫装,脚踩绣着牡丹的绣花鞋,俨然一个小小的宫廷贵人。

朱元璋亲自为徐妙云赐下居所,就在乾清宫附近的一处精致宫院。院中种满了四季常青的松柏,还有一方小小的菜园,据说是特意为她准备的。宫人们都说,这是皇上特意安排的,为的是让这个年幼的女子能在宫中保持着几分生机与活力。

入宫后的徐妙云每日都要学习宫廷礼仪。太监总管亲自挑选了几位经验丰富的嬷嬷教导她。从最基本的行礼方式,到走路时裙摆的摆动幅度,再到说话的语气和用词,每一个细节都要求严格。若是做得不够好,便要反复练习,直到完全符合规矩为止。

除了礼仪,徐妙云还要学习诗词歌赋。朱元璋特意从国子监选来几位博学的先生,教她读书识字。这些先生都是饱学之士,他们不仅教授经史子集,还会讲解天文地理。徐妙云虽年幼,但天资聪颖,很快就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学习能力。

1374年春,朱元璋设宴为徐妙云庆贺八岁生辰。宴会上,文武百官齐聚,徐达作为父亲也被特许参加。席间,徐妙云应朱元璋之邀,吟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词。这首诗词不仅字字珠玑,更暗含对治国安邦的见解,引得满堂赞叹。

然而,宫中的生活并非总是平静。有一次,徐妙云在御花园赏花时,不慎踩到了一株珍贵的牡丹。园中的总管太监当即跪地请罪,生怕受到牵连。徐妙云却说:"是我不小心,与他人无关。"这番言论传到朱元璋耳中,更加赞赏她的品性。

朱元璋常在处理政务之余,召见徐妙云。有时是听她背诵经典,有时是让她说说对朝政的看法。虽然她年纪尚小,但言语间总能展现出独特的见解。朱元璋经常感叹:"此女若为男儿,必成大器。"

宫中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徐妙云渐渐长大。她不仅精通诗词歌赋,还学会了琴棋书画。宫女们私下议论,说她比一般的公主还要出色。每逢节庆,朱元璋都会赏赐她珍贵的礼物,有时是南方进贡的珍珠玉器,有时是西域来的异宝。

1375年秋,朱元璋下诏,正式册封徐妙云为昭仪。这个消息传出后,举朝震惊。要知道,自大明建国以来,还从未有过如此年轻的妃嫔。诏书中特意提到:"其人德才兼备,堪为后宫表率。"这一封号,不仅是对徐妙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徐家的重大褒奖。

徐妙云的册封仪式在太和殿举行,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当日,文武百官尽数到场,徐达作为父亲,站在群臣之首。看着身着凤袍的女儿,徐达的脸上写满了复杂的神情。这个曾经在将军府中追逐蝴蝶的小女孩,如今已是一国昭仪。

1376年的一个冬日,徐达突然接到宫中密报,说徐妙云染上了重病。这个消息传来时,徐达正在准备次年的边境防务。他立即放下军务,赶往皇宫。然而,等他到达时,却被告知不得入内。

宫中太医们日夜轮换,为徐妙云诊治。朱元璋亲自到病榻前探视,还从各地征召名医。据说连江南最著名的医者张仲景的后人都被请来了京城。然而,徐妙云的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

这场病来得蹊跷。有宫女私下透露,徐妙云是在用膳后突然发病的。消息传出后,朱元璋震怒,下令彻查此事。很快,御膳房的几名下人就被拿下审问。经过严刑拷打,他们招认在徐妙云的饭菜中下了毒。

顺着这条线索查下去,竟牵扯出了一个惊人的阴谋。原来,这些人是受了后宫某位妃嫔的指使。那位妃嫔见徐妙云年纪虽小,却深得皇帝宠信,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便设计要害她。

朱元璋震怒,立即下令处死了涉案的所有人。那位指使他人下毒的妃嫔也被贬为庶人,打入冷宫。然而,这些惩罚并不能挽回徐妙云的健康。毒药已经侵蚀了她的身体,即便太医们尽了全力,也只能延缓病情的恶化。

徐达在宫门外跪了三天三夜,请求见女儿最后一面。朱元璋最终准许了他的请求。当徐达走进宫室时,看到的是一个形容枯槁的徐妙云。那个曾经活泼灵动的女孩,如今却像一朵即将凋零的花。

1376年腊月,大雪纷飞的一天,徐妙云离世了。她走得很安详,临终前还在为父亲和皇帝担心。朱元璋亲自为她撰写了祭文,追赠她为淑妃。这是明朝开国以来,第一次有妃嫔去世后被追赠如此高的封号。

徐妙云的葬礼规格极高,几乎与皇后的规格相当。朱元璋下令,将她安葬在皇陵附近的一处风水宝地。陵墓的营建工程持续了半年,用了大量的珍贵材料。墓中陪葬品丰富,有金银珠宝,也有她生前最爱的书籍和画作。

葬礼当日,文武百官都来送行。徐达身着素服,跪在灵柩前。朱元璋破例允许他全程参加葬礼,还特意命人为徐妙云立传,将她的事迹记入《明史》。这在明朝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徐妙云的死对朱元璋的打击很大。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怎么翻阅奏章,也很少召见大臣。御花园里那些徐妙云生前种下的花草,他命人继续精心照料,一如既往。

这场悲剧也让后宫制度有了改变。朱元璋下令,从此后宫妃嫔之间的争斗,一经发现,就要从重处罚。御膳房的管理也变得更加严格,所有膳食必须经过多重检查才能送到妃嫔手中。

明史记载,徐妙云虽然在宫中只待了短短三年,却给这座森严的宫殿带来了难得的生机。她的离去,不仅是徐家的损失,更是整个大明朝廷的遗憾。在她去世后的很多年里,宫中的老人们还经常会提起这位聪慧早慧的昭仪娘娘。

徐妙云的离世对徐达的打击极大。这位在沙场上所向披靡的大将军,从此再也不轻易露出笑容。他将自己完全投入到军务之中,频繁出征边疆,仿佛只有在战场上才能暂时忘却丧女之痛。

1377年春,北元势力在漠北地区蠢蠢欲动。朱元璋派徐达领兵十万,出征漠北。这次远征持续了三个月,徐达率军深入大漠,连克数城。他在战场上表现得比以往更加勇猛,有将士私下说,将军像是不要命一般冲锋陷阵。

当年冬天,徐达随军驻扎在长城边境的营地中。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独自站在城楼上,遥望南方。守夜的士兵看到,将军的肩上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却始终一动不动。从那以后,徐达的白发明显增多,但他依然坚持亲自带兵出征。

1378年,朱元璋见徐达日渐消瘦,特意召他回京休整。可徐达以边境局势不稳为由,坚持留在前线。这一年,他率军在西北连克数城,将北元势力赶出了河西走廊。战报传回京城,朱元璋亲自为徐达写下了"战功赫赫"四个大字。

徐达的府邸中,徐妙云生前用过的物件都被精心保存。据府中老仆回忆,将军每次从边疆回来,都要去女儿的院子坐上很久。那里的一切都保持着徐妙云在时的模样,连院子里的花草都按照她生前的习惯来打理。

1379年,北元派使者前来议和。谈判地点选在了长城以北的一座小城。徐达作为大明代表参与谈判。在谈判桌上,这位宿将展现出了与战场上不同的一面。他不仅谈判技巧娴熟,还能用蒙古语与对方直接交流,这让北元使者颇为惊讶。

朱元璋得知后,对徐达更加倚重。不仅军事决策要征询他的意见,就连一些重要的政务也要请他参详。徐达则专注于军务,为大明的疆域扩张不断努力。他说过:"为君分忧,为国效力,死而后已。"

1380年,徐达开始整理自己的军事笔记。这些笔记记录了他多年来的行军打仗经验,包括用兵之法、行军布阵、粮草调配等各个方面。这些宝贵的经验后来被收入《明武经》,成为明代军事著作中的重要参考。

在军中,徐达对将士们要求严格,但也处处为他们着想。他经常说:"将士们都是父母养的儿子,不能轻易令其涉险。"他在行军时特别注意保护百姓,严禁部下扰民。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

徐达的威望在军中日益提高,但他始终保持谨慎。每次朱元璋赐予他荣誉和奖赏,他都坚持推辞再三才接受。他常对身边的人说:"位极人臣,当知足。"这种谨慎的态度,使他在明初权臣迭起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超然的地位。

这位失去爱女的将军,把余生都献给了疆场。他的足迹遍布大明边境的每一个角落,从漠北到西域,从辽东到云南。在他的带领下,明军的战斗力达到了顶峰,为大明的统一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许多年后,人们谈起徐达,除了赞叹其军事才能,更多的是感叹这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情。

徐妙云虽然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很短暂,但她的影响却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的事迹被记载在《明史》中,这在明代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通常情况下,皇帝的妃嫔很少能有单独的传记,但徐妙云是个例外。

在徐妙云去世后的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在南京修建了一座祠堂,专门用来纪念她。这座祠堂的规格很高,建筑用料都是上等的,还特意从江南请来了最好的工匠。祠堂里供奉着徐妙云的画像,每逢初一十五都要上香祭拜。

朱元璋还在祠堂旁边建了一所学堂,专门收养贫困家庭的女童。这些女童在学堂里不仅可以学习诗书,还能学习女红、琴棋书画等技艺。朱元璋说,这是为了完成徐妙云生前的愿望。据说徐妙云在世时就常常帮助宫中的宫女识字读书。

1380年,一位叫王贞的宫女整理了一本《徐昭仪轶事》,记录了徐妙云在宫中的点点滴滴。这本书虽然没有被正式收入史册,但在民间流传很广。书中记载了许多徐妙云的善行,比如她曾经自掏腰包帮助生病的宫女看病,还经常将自己的衣物分给寒冬中值夜的宫女。

徐妙云的陵墓一直受到细心照料。每年清明,都会有专门的官员前去祭拜。她的陵墓前种满了她生前最喜欢的牡丹花,据说这些牡丹都是从洛阳特意移植来的。每到花开时节,陵前花团锦簇,景色十分壮观。

在民间,关于徐妙云的传说一直在流传。有说她是转世的仙女,因为她知书达理,又通晓音律;有说她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因为她乐善好施,对人和善。这些传说虽然不够准确,但反映出百姓对她的怀念。

徐妙云的事迹还影响了后来的宫廷制度。在她之后,明朝加强了对后宫饮食的管理,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查验膳食。同时,对后宫妃嫔之间的矛盾也采取了更严格的管理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后宫争斗。

到了明朝中期,朝廷在选秀女时,就特别注重考察对方的品德和学识,这也是受到徐妙云的影响。据说有一次选秀,一位秀女因为能写一手好字,又知书达理,让考官想起了徐妙云,便特别推荐。

在南京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些关于徐妙云的故事。有的说她经常微服出访,接济贫民;有的说她曾经资助过几位后来成为大儒的学者。虽然这些故事真实性难以考证,但都体现了百姓对她的敬仰。

徐妙云的陵墓一直保存到今天。考古人员在清理陵墓时,发现里面除了珍贵的陪葬品,还有大量的书籍和字画。这些文物都保存得很好,为研究明初的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历史的长河中,徐妙云这个名字,就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在明朝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了独特的一笔。她的故事不仅记载在正史中,更深深印在了无数人的记忆里。时至今日,在南京的一些老街巷中,还能听到老人们讲述着关于这位才貌双全的昭仪娘娘的故事。

0 阅读:0

无梦历史为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