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吃湖南菜,我从不去连锁店,要去就去那些真正湖南人开来的家庭式小店,之前写过谭姐,从湘潭来的一对姐妹把小店做成了大浦东之光,这次试了另一家叫芷江饭店,芷江是湘西的一个侗族自治县,想来是老板的家乡。
饭店开在花木,靠近世纪公园,由于很多在陆家嘴上班的人住在附近,这里也被戏称为高净值人群食堂,一进门就是透明厨房,快过年了,挂满了腊鱼、腊肉和香肠,在繁华都市中营造出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角落。
大厅只有八张台面,连走廊都摆满,扫码点单,我惊呆,店里有许多需提前预定的私房菜,定价完全不像是家小店,金汤花胶鸡卖1380,茶油蒸甲鱼、松茸炖土鸡都是988,还有江鮰鱼、芦花鸡、黄辣丁都要两三百块钱,我们第一次来,还是先点几道传统湘菜吧。
第一个惊喜来得好突然,店里自创的一道扁豆烧鸡枞,煲得滋滋作响上桌,逼出五花肉的油脂,为素菜增加一抹光亮,鸡枞菌自然是鲜,最神奇是这扁豆,肉又厚又软嫩,带着一股浓郁的清甜,感觉跟上海的扁豆完全不是一个物种。
我抓住服务员问这是芷江扁豆吗?她回头嫣然一笑:“是老板问老家的农户收来的,还有些是哥哥家里自己种的呢!”
紫苏黄瓜是湖南常见的家常菜,上海做的人家却不多,黄瓜煎得软软的,搭配小米辣和蒜末,当然还有湖南人的灵魂调味:紫苏叶,微苦和辛香令寻常瓜果都有滋有味,有趣的是,这儿的黄瓜片特别大,怕客人筷子夹不起来,还专门配了个夹子。
店里的擂椒皮蛋我尤为欣赏,没有摆样子放在擂钵里上桌,就是简简单单的一盘,但一吃就知道是有功夫在的,青椒特别软,皮蛋都成糊糊了,析出汁液,调味不是一味咸辣,反倒觉得阵阵清香,这糊哒哒的一团,不要太下酒哦!
在小馆子吃饭么自己带酒最开心了,难得店里还拿得出像样的冰桶和酒杯,朋友亲自从意大利背回来的酒,马尔凯罕有的Trebbiano和Pecorino混酿,冷浸渍保留了迷人的花果香,橡木桶陈酿20个月又带来坚果和奶油质感,一丝燧石气息,淡淡雪松味道,深邃、神秘,在人均三百块的餐厅喝一百欧的酒,人生趣事一桩。
一道爆炒石鸡,完全超出了期待,蒜叶小米椒炒得干净利落,红绿分明间拣出金黄的石鸡,这石鸡也太小了吧!最粗的腿肉也没小拇指大,骨头细得可以嚼碎,一律斩小粒,火候老道,表壳脆、肉特嫩、粒粒香!
这绝对不是牛蛙、美蛙、青蛙之类的普通蛙,我又拉住服务员问这是什么蛙?她回头嫣然一笑:“反正不是上海的……”
店里还有一道招牌菜是鱼籽鱼泡,一般到了冬天,鱼产籽很少,这道菜做不成,我只是随口一问,服务员竟然说有啊!赶紧来一份。
干锅的做法,满满的鱼籽,竟然比鱼泡泡还多,淡淡河腥气也无妨,越烧越鲜浓,撩底下还有酸萝卜,我好奇哪里搞来这么多的鱼籽,小姑娘仍是嫣然一笑:“我们有办法。”
白葡萄酒喝完续一支红,云南香格里拉的酒庄为朋友订制了新年酒标,取名梅朵,是一位藏族老奶奶的名字,她十七年前种下了村里的第一株葡萄苗,感慨中国的葡萄酒是越做越好,不再单纯模仿波尔多或勃艮第风格,而是在努力表达本地的风土,好比这支,喝得到充沛的果味和高海拔的阳光。
又加了一盘酱萝卜,泡得入味,咸酸辣脆,纯是下酒菜。
两个人两支葡萄酒,感觉微醺刚刚好,最后来两瓶冰啤酒,新年里聚会带的还是龙年特别版,杯子都省了,直接吹瓶。
豪气地点了最后一道下酒菜,樟树港辣椒炒肉,到底是“辣椒里的爱马仕”,卖到108块,不过呢,跟我之前吃过的比,肉偏薄、不够香、更加辣,算了,我就不问小姑娘了,她倒跑来说:“厨房九点钟下班,你们还要加菜吗?”
那就留待下次,带更好玩的酒,吃更有趣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