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28岁名扬国际
33岁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事业巅峰时刻
他毅然回国
隐姓埋名
从事原子能及核武器研究
晚年 他捐出所有积蓄
用于奖励科学研究
然而每当谈到个人贡献
他总是说
自己做得很少
他就是彭桓武院士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曾说
彭桓武默默做了许多重要工作
但很少有人知道
了解彭桓武的人
也几乎都会用同一句话描述他
就是“不为名利 赤子之心”
1915年10月6日彭桓武出生在吉林长春他自幼酷爱读书
从小就对算术表现出
极高的兴趣和天赋
在4岁上学之前
彭桓武就已经掌握了复杂的四则运算
彭桓武16岁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1938年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
1940年和1945年
彭桓武相继取得
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和科学博士学位
图:1940年 彭桓武在爱丁堡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留学期间
彭桓武师从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玻恩教授
玻恩曾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
称赞爱徒彭桓武:
“他总是懂得比别人多
懂得比别人快”
玻恩还将彭桓武
推荐到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
师从著名教授薛定谔
1947年
彭桓武到比利时参加会议时
绕道法国巴黎
看望钱三强与何泽慧两位科学家
彭桓武和钱三强相约
一定要想办法回国
为祖国做些事情
彭桓武曾写下诗句表达他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世乱驱人全气节天殷嘱我重斯文”
1947年底
留洋九年的彭桓武毅然归国
曾有人问彭桓武
既然已经在国外取得成就
为何要放弃优厚条件选择回国?
他答道:
你应该问为什么不回国!
回国不需要理由,
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学成回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
学成不回国才应该问个为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彭桓武放弃原来的学术领域将研究方向逐步转到
原子能及核武器研究
并把主要精力放在青年干部培养
相关理论研究和学术组织工作上
1961年4月初彭桓武奉命被调到当时的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改为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负责核武器的理论攻关工作彭桓武与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被邓稼先并称为“三尊大菩萨”
此时
中国的原子弹研制正陷入困境
以彭桓武为代表的
老一辈科学家咬紧牙关攻坚克难
在每一个灯火通明的夜里
每一次学术会议的争论中
每一次推翻重来的计算下
勇攀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彭桓武即兴赋诗:
“亭亭铁塔矗秋空
六亿人民愿望同
不是工农兵协力
焉能数理化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完成后
彭桓武迅速组织力量
转向氢弹原理探索
他设计了三套氢弹研制方案
分别由周光召 黄祖洽和于敏负责
最后
于敏带领的研究小组率先实现了
其中的一个氢弹设计原理
在明确氢弹设计原理后
理论部的科研人员很快完善
氢弹理论模型
并进行细致的物理设计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成功
多年后
10名科学家获得了
“原子弹 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
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这个重要奖项中
彭桓武排在首位
是第一获奖人
按照相关规则
该奖章本应由他本人保存
但当人们把奖章送去时
他坚决谢绝
表示荣誉应该属于大家
提议由九院保存
并写下:
“集体 集集体
日新 日日新”
1995年
彭桓武获得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在致谢词中
他表示自己还“不够艰苦勤奋”
直到90岁
彭桓武仍在研究广义相对论
并发表学术论文
不断开辟新方向
坚持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为我国理论物理事业的发展
开展了许多组织和研究工作
工作有了基础后
他悄然引退
把领导职务逐个移交给
更年轻的科学家
2007年2月28日
彭桓武因病辞世
享年91岁
他的遗体器官捐献给了医院用于医学研究
毕生的工资积蓄近50万元
捐赠给了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他在遗嘱中写道:
丧仪从简
不举行任何会
骨灰不存任何公墓
由遗嘱执行人按遗嘱归返自然
“两弹一星”金质奖章
赠给国家一级的军事博物馆
书赠送理论所图书馆
请注意玻恩签名赠予我的
一本Atomic Physics有纪念意义
上网的电脑及相连的打印机各附件
与桌和转椅
应归还理论所
这就是
彭桓武院士为科学献身的一生!
本文转载自 CCTV国家记忆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