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第七回,悟空从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出来后,先是推倒老君丹房里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又把老君摔倒,打得九曜星君、四大天王不敢出来。
这一次,悟空打得无一神可挡,一直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好在有真武大帝的佐使王灵官出来,及时拦住了孙悟空。
后来,真武大帝又调来了雷部三十六将,与王灵官一起围剿孙悟空。悟空用了三头六臂,继续与众人打得不可开交。
此时,文中附了几首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
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
这里面有一句“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让许多读者眼前一亮。于是乎,出现了许多奇怪的论调。网上搜索“孙悟空摩尼珠”,就能看到。
有人说,悟空的本体就是摩尼珠;有人说,悟空就是如来佛祖的弟子;还有人更精确,直接说悟空就是佛祖的大弟子。
这些看法,说白了是望文生义。
摩尼珠是什么?摩尼珠,是梵文音译过来的词,意为珠宝,如意,或者无垢,也泛指一切珠宝,有些书中也会译为“牟尼珠”。甚至在西游中,也出现过“牟尼珠”。
西游第十七回,悟空请来观音菩萨降服黑熊怪时,悟空变成一粒仙丹,作者用诗来描述仙丹时,最后一句是“瓦铄黄金焰,牟尼白昼光”。
这里的“牟尼”,也就是牟尼珠,摩尼珠。
摩尼珠,意思就是佛教珠宝,在一些佛家宝物上,通常会出现。比如唐僧的锦斓袈裟上,就有牟尼珠。
这袈裟是冰蚕造炼抽丝,巧匠翻腾为线……上边有如意珠、摩尼珠、逼尘珠、定风珠;又有那红玛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
那袈裟本是佛宝,上边有如意珠、摩尼珠、红玛瑙、紫珊瑚、舍利子、夜明珠,所以透的光彩。
所以,简单来说,摩尼珠就是佛家宝贝,至于有什么具体作用,书中没说。但可以肯定,这玩意有作用,不然就不算宝贝了。
孙悟空是摩尼珠吗?可以说是,但不是网上解读的那样肤浅。
回头来看开头那首诗。其实,整首诗表面都在说悟空与王灵官、雷部三十六神打斗情况。若是不信,我们可以分为两部分,逐句解读就行。
第一部分:圆陀陀,光灼灼,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
这是说悟空耍棍子,棍子在头顶高速旋转,形成了一团光芒,所以是“圆陀陀,光灼灼”。孙悟空包括他的金箍棒,当然是水火不侵,故而作者说“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
正因为悟空耍棍子,形成了一团光芒,所以作者又把此时的悟空,比喻为“摩尼珠”,像佛家宝珠一样,水火不侵,刀枪不伤。
第二部分: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
悟空本事很高,自然是也能作善,也能作恶,究竟要作善还是恶,那都取决于他自己。这个,就是“眼前善恶凭他作”。
只不过,如果作善,他可以成佛成仙,如果他选择作恶,那么他就会堕落,从人到畜,像动物一样,披毛长角。这个,就是“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
最后一句说悟空本事高,雷部三十六神也捉不住他。
然而,当你仔细阅读这首诗时,你会发现,这首诗没那么简单。因为这里关键几句,都是把孙悟空比喻为“心”。
“圆陀陀,光灼灼”,本来是说悟空耍棍形成的一团光芒,但在道家典籍《青华秘文》中说过,“性之初见,如星大,圆陀陀,光烁烁。”
“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同样如此,因为在道家典籍《性命圭旨》中,这话就是说“心”。
此心灵灵不昧,了了常知。三教大圣教人修道,是修这个;成仙成佛,也是这个;戴角披毛,也是这个。”
所以说,这首诗表面是说悟空打斗,可实际上还是说心。因为悟空就是心、心猿,前面都说了很多次,他学习武艺的地方,也是“心”(斜月三星洞,斜月三星就是一个“心”字;灵台方寸山,灵台方寸也是“心”字。)
心可不就是“圆陀陀,光灼灼”吗?心可不就是像“摩尼珠”吗?心可不就是“也能善,也能恶”吗?心可不就是“无穷变化”吗?心若强大,可不就是“水火不侵,刀剑无伤”吗?
所以,悟空是摩尼珠,但他不是具体的摩尼珠,而是摩尼珠的比喻,说白了还是心。作者要真正表达的意思,还是说悟空是心、心猿。
如果说悟空本体是摩尼珠,又借此说悟空是佛祖弟子、大弟子,那就肤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