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的方式里,藏着父母的层次

乐人看情感 2024-11-07 13:38:48

你深爱的孩子,他爱你吗?

在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中,有一个选项是“你对父母的态度”,结果显示:

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19.22%的孩子对父母态度冷淡;

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

6.62%的孩子惧怕父母;

仅有4.75%的孩子喜欢父母。

很多父母困惑不解,为什么我们掏心掏肺对待的孩子,到头来却如此不待见我们?

《母爱的羁绊》一书说: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来自父母。

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自以为给予孩子的是最好的爱,结果却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伤害。

01

匮乏的父母,给出的爱,是牺牲。

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看一次难受一次。

茉莉,一个在众人眼中品学兼优的女孩,却在一个寻常的夜晚,毫不犹豫地跨上阳台,跳楼了!

16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妈妈想不明白,女儿为何会一心赴死?借助高科技“时光回溯”,妈妈才看到了背后的真相:

茉莉表现优秀时,她没有肯定,反而对女儿说:“没有我你能有今天吗?”

茉莉喜欢的专业与她有所冲突时,她说:“为了你我放弃大好前途,你却不争气,如果不是为了你,你以为我愿意吗?”

茉莉但凡表现不好,她又是一顿抱怨:“为什么我放着教授不做,在这里受你的气啊?”

为了把女儿培养成才,海归硕士毕业的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感情,都投入到女儿身上。

然而,由于没有了自我,没有了价值感,成就感,她时不时就在女儿面前标榜自己的牺牲,以此弥补内心的匮乏。

但没有一个孩子能承受住父母放弃自我的压力。

最终,这份窒息的母爱,导致茉莉患上抑郁症,深夜跳楼自杀。

正如papi酱在节目中说的:

“父母的牺牲感,让我觉得父母人生中所有糟糕的部分都是我造成的。”

内心匮乏的父母,给不了孩子他们自己没有的东西。

他们通过燃烧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本质上是因为父母无法自我满足,希望通过“情感勒索”来获得安全感。

这样的爱,带给孩子的不是内心的温暖和感动,而是痛苦的内疚和沉重的心理枷锁。

02

强势的父母,给出的爱,是控制。

教育家李柳南曾自述是一个能干且强势的母亲。

每天,她排满了两个孩子的日程表,包括什么时候起床、吃饭、学习,乃至报的补习班、看的书本,做的习题、上的学校,都要她说了算。

如同一个监工一样,盯着两个孩子读书、写作业、刷题。

为了备战中考,她问都没问,就把两个孩子送去了远在郊区的全日制补习班,让孩子每天从早五点学到晚十二点。

女儿喜欢上漫画,她就擅自闯进女儿的房间,把女儿珍藏的十多本漫画书全扔了。

在她的强势管控下,两个孩子成绩确实一直名列前茅,但在高中的时候却先后提出了退学。

儿子每天待在家里玩游戏、看电视、睡觉,患上了严重的社交障碍症。女儿也把自己关在房里,把头发剃光,撕毁衣服和书籍。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不强势的勇气:如何控制你的控制欲》一书指出:强势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束缚,限制他们的自主性和自由发展,导致情绪失控或反抗情绪的产生。

管得太多,是束缚;管得太严,是侵犯。

父母越强势,孩子越会感到被他们的控制紧紧捆绑。

压抑之下,孩子要么在沉默中爆发,就像李柳南的一双儿女,不断向内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直到某一天,这些累积的情绪与压力如同火山一般,以不可预测的方式爆发出来。

要么选择叛逆逃离,就像那个北大高材生王猛,用一万五千字的长文控诉父母无处不在的控制欲,随后拉黑父母,与父母断绝关系,12年不回家。

而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对彼此的伤害。

03

懒惰的父母,给出的爱,是恐吓。

浙江台州,一个爸爸因为儿子作业没完成,竟在深夜把儿子带到太公坟前罚站。

不仅如此,他还拿走了儿子鞋子,特意堵在下山路上,不让儿子下山。

起初,儿子还老实站着反省,可就在爸爸接个电话的功夫,儿子就不见了。

这时候爸爸才开始担心,儿子掉进山坑或者迷路了,于是马上报了警。

所幸在警察的帮助下,儿子被平安找到了。但找到时,儿子却因为过度害怕,一度哭得浑身颤抖。

孩子的成长天生需要大人的教育和引导。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时时考虑到孩子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

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吓唬教育孩子,说到底就是父母的一种偷懒行为:

懒得给孩子讲道理,懒得与孩子周旋,懒得消耗耐心慢慢引导孩子。

而因恐吓变乖的孩子,也不是真的懂事,而是害怕了、沉默了、妥协了。

心理学上,就曾有一个关于恐吓对幼儿影响的实验:

心理学家华生先是让一个九个月宝宝小艾伯特喜欢上毛茸茸的小动物。

两个月后,每当小艾伯特想伸手摸小动物时,华生就会敲击铁棒,制造出巨大声响,把小艾伯特吓得剧烈抽搐,哇哇大哭。

一周以后,小艾伯特只要一看到小动物,就控制不住地尖叫。

实验的最后,小艾伯特更是对一切带毛的东西,甚至是圣诞老人、胡须,都恐惧不已。

心理治疗专家彼得莱文曾说:伤痛和恐惧是一对孪生姐妹,是人生命中两个主要的杀手。

当父母懒于教导孩子,只想省时省力,利用孩子的恐惧心理去恐吓孩子以达到教育目的,父母确实可以赢了孩子。

但被吓输的孩子,却一生都有心理阴影。

04

强大的父母,给出的爱,是成全。

2021年,奥运冠军江旻憓获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在致词时她说:

“我从小志愿是做个乖女,因为父母牺牲很多去成全我的梦想,但我仍令他们失望了三大次。”

第一次,是她“违背”母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击剑而非芭蕾;

第二次,是遵从内心,选择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非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踏实生活;

第三次,是膝盖严重受伤后,没有听父母话选择退役,而是坚持参加东京奥运会。

虽然江旻憓频频“叛逆”,但她有一对强大的父母,给她探索和试错的空间,给她最大的尊重和自由,去成全她。

所以江旻憓在夺冠后,曾特别感激地说:

“日日都感谢父母,今日再多讲一次,很多谢他们。虽然他们不想我做运动员,但是一直都让我做运动员。”

因为父母强大的后盾,极大地增强了她的信心和勇气,让她的抗压性特别强。

就像这次她征战巴黎奥运会,赛前因为右脚膝头十字韧带的旧患复发,这让她有点怀疑自己的能力,但她还是很快就调节好心态、消化了负面的情绪。

比赛时,更是在开局1-7落后的不利局面下,最终通过加时赛一剑决胜,以13-12完成超级逆转,赢得了冠军。

《园丁与木匠》一书中有段话说得特别好:

“木匠式的父母,是奔着‘塑造一个成品’去养孩子的,孩子被修剪到伤筋动骨,还不见得能让你满意。

而园丁式父母,是负责一个开放、稳定、充满爱的空间,让任何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可以任意蓬勃发展。”

强大的父母,往往是园丁式父母。

他们关注的,从来不是孩子的优秀与否,而是孩子能否成为最好的自己。

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成全孩子的人生,让孩子因为自由而更自律,因为热爱而更投入,从而把人生这条路越走越宽阔。

05

高尔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是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为人父母,我们都想为孩子好,但如何避免把这种爱变成对孩子的伤害,则是每一位父母都要修炼的重要课题。

愿父母们都能明白:爱不是枷锁,也不是牺牲,更不是恐吓,而是祝福与成全。

也愿孩子们都能在一个安全、温暖、充满爱的家庭中,向阳而生、茁壮成长,一生都充满无限希望与光明。

点个赞吧 ,与所有父母共勉。

0 阅读:16

乐人看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