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各级管理机构认定的最大民生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逐渐成为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选择之一。
而由于企业所处行业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等诸多因素,各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招聘的流程与方式也不同。
故而衍生了出了这种令应届大学毕业生,非常厌恶的“断子绝孙”式招聘,所谓“断子绝孙”式招聘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企业去学校校招,第一步是让学生投简历,然后是当场面试,第三步就可谓是遥遥无期的让学生等通知,而通知的环节短则数月、长则直接石沉大海。
而大家都知道参加校园招聘的,基本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刚刚踏入职场。
这种坑人式的招聘模式,一是打击了学生对于心仪企业的好感与就业热情,二是可能会使学生因为这种情况,丧失了其他就业机会选择。
更有甚者,一部分企业因为种种原因,或者是因为实习生用工廉价、或者是为了补贴,亦或是为了应对短期内的业务繁忙,一旦度过这段时期,又会对这些“新员工”无情裁撤。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方式,大概有企业和高校两方面原因。
断子绝孙式招聘模式普发于混合所有制、民营企业根据校招网报道称,目前来校招高校招聘的企业,按所有制类型招聘分为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和大规模的民营制造业(例如恒力石化、京万华化学)招聘应届生的环节,一般都参照机关单位的招聘流程,较中式、简洁化。
通常流程为网络申报、现场申报-组织笔试-组织面试-公示成绩-录用名单,及签订三方就业协议,整体的流程节点把控都较为准确,时间发布较为及时,不会耽误毕业生进行其他就业选择。
而一般的较小规模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则是表现的五花八门,有很多企业打着“中学西用”的幌子,校招时问各种与岗位无关的问题,问完之后收下应届生的简历,用一句等通知敷衍了事,之后就是漫漫无期的等待。
加大了毕业生的焦虑与不信任感。甚至有11%的毕业生说自己已经毕业了,用人单位才姗姗来迟录用通知。
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只停留于表面就业指导是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重要手段课程,也是毕业生避坑企业的重要渠道。
当今社会我国待就业的主体人群,就是每年六月份左右毕业的大学生,而这一群体的就业人数正在逐年上升。
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数据显示,近三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如下,2021年全国大专及以上高校毕业生数量约为910万人。
2022年全国大专及以上高校毕业生数量,约为1077万人;2023年全国大专及以上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约为1158万人。
而随着就业人群数量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就显得更加尤为重要,因为这门课程可以说是衔接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枢纽带。
就业指导课程,最先起源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高校,在我国的初步发展则是20世纪90年代后,当时的背景是企业改革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需要自主择业,国家不再分配就业岗位。
根据调研网2020年数据显示,结合了约2000份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指导课程做出的调查报告,报告中调查结果指出目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大约存在着两方面不足:
1、内容实践性不足。调查报告显示约有72%的学生,认为现今的就业指导课程没有针对性的讲解求职经验。
大多数还是灌输式教育,没有针对特定专业进行求职经验分类讲解,缺乏针对性指导。
2、师资力量薄弱。调查报告中显示约有48%的学生,认为承担就业指导课程讲解任务的教师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企业工作经验,不能很好的讲解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真正的就业事项。
由此看来,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补充发展,是目前帮助应届毕业生避坑的渠道之一。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学生就业企业招聘环节和高校就业指导课,还有很大需要完善的空间,来规避这种不利于企业信任度发展和就业率发展的招聘模式。
同时也有两点希望,一是希望有关就业管理部门,能够规范培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企业招聘环节把控机制,增强大学毕业生对企业的信任度与认同感。
二是希望高校有关部门能够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上,多请当地人社部门或优秀校友来做就业分享,促进就业良性发展。
满地都是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