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君子见机”语出《周易•系辞》:“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机”通“几”,细微的征兆。意思是,睿智的人事先察觉到细微的征兆而迅速采取行动,不会长时间等待。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也有记载: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干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张季鹰调任齐王的东曹属官,在首都洛阳,他看见秋风乍起,便想起家里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道:“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心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来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车就南归了。不久齐王败死,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提前躲避祸患。
历史上著名的陶朱公范蠡的故事也充分体现了“见机”的价值和意义,关键时刻能救命啊!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的故事。
范蠡的一生,后人有精辟的总结。世人誉之曰:“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据《史记•货殖列传•范蠡》记载:
“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心生去意。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乌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范蠡在帮越王勾践灭吴成功之后,急流勇退,得以保全其身家性命。反观文种,骨子里面有凭劳苦功高享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想法,最后的结局自然是死于非命不得善终。
历史上这样不能见机而作终至遭祸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想再牵“东门黄犬”而不能的李斯,欲复闻“华亭鹤唳”而不得的陆机,自小立志扫除天下忠心报国为国选才礼遇高贤大儒徐孺子的东汉名臣陈蕃,他们的悲惨结局令世人为之慨叹唏嘘不已。可几千年历史,陶朱公严子陵者有几?权欲熏心,利令智昏。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良禽择佳木而栖。知易行难啊!
天下之大,不汲汲于名不汲汲于利者,有几?
过年贴春联,常见“五福临门”之句。五福是中国古代人民群众关于人生幸福观的五条标准。五福据《尚书》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今人独对“善终”多有不解。可是中国历史几千年封建王朝,所谓的太平盛世,持续时间不过九牛之一毛,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才是常态。不单对于性命如草芥的平民百姓,即使是身居庙堂的高官权贵,要想求得善终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原因其实很简单,伴君如伴虎呀!挟不赏之功而终遭杀身之祸!
十年寒窗苦读书,又经多少年的艰辛奋斗,一朝功成名就终于身列庙堂正欲更上层楼,却要求人家见机而退重返田园归隐江湖,亦实非人之常情也。
也由此知“见机”之不易也!身后有余但忘缩手,眼前无路才想回头,悔之晚矣!后人学之知之哀之而不慎之鉴之行之,遂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出出,一幕幕,历史的剧本总是无情而不懈地重复,岂不悲哉!
“达人知命”语出《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通达的人知晓自己的命运,所以能够做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但尽人力而不纠结于结果,凡事顺其自然,一切随遇而安。
孔子有言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人生七十古来稀”,欲“七十而从心所欲”也不见得有机会呀!
白居易字乐天,真可谓是乐天知命啊!白乐天不恋朝堂不恋高官不恋厚禄,乃得避“甘露之变”之祸,亦可谓“见机”也“知命”也。安享“知天命”之年,过“耳顺古稀”之年,而以七十五岁高龄善终,令人敬佩又羡慕啊!
究其根源,虽曰天命,又岂非人事哉!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