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图片显示,山西忻州原平市某小学情况统计表将学生划为11类,其中包括“领导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学生”等。据媒体报道,11月2日,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已停止调查学生家庭情况,部分班主任未正确领会会议精神,理解有偏差,做法欠妥,已对老师进行批评和警告处分。11月2日,原平市教育局回应,已进行处理。
统计学生家长职务信息,此前就有争议,这一次因直接把学生按家长情况分为“领导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等,更令舆论哗然。
如果说,以前教育部门、学校统计学生家长职务信息,还可以解释是为了掌握学生家庭情况,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而这次由班主任调查学生家庭情况,则“坐实”了学校、教师收集学生家长信息,是为了“看菜碟下饭”,对学生“嫌贫爱富”,“开发”领导家长、权势家长资源。
毫无疑问,收集这些信息,对学生进行如此分类,不是班主任没有正确领会精神,而是没有做好“操作”,把本来的意图暴露了。从现实看,学校、班主任要收集这类信息,考虑无非是做好对领导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的教育服务,因为领导、权势垄断部门对学校办学来说,很重要,万一得罪了领导、权势垄断部门,那就是大事件。以及怎么利用好领导、权势垄断部门的资源。其中的算计,就是进行权学交易、资源整合。
这折射功利的现实,学校办学,不是为了每个学生,而是想着怎么进行利益勾兑。笔者曾在调研中了解到,有的地方的中小学,为了“讨好”领导和老板,就专门打造重点班,并不动声色地把领导和老板的孩子安排进重点班,与之对应,领导和老板也就更关照学校办学。而能进行这样的操作,从办学角度看,一是缺乏依法治教,实行行政治校,二是缺乏家长参与办学监督、管理的机制。
本来,教育部门收集学生家长职务信息,如果不用来把学生分为不同类型歧视对待,而是根据学生家庭的不同情况,给予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特别的帮助,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办学者、教育者的理念不是因材施教,而是获取现实利益,那收集来的信息,就会被用在错误的地方。
按照我国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学校和教师应该平等对待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更不能设立重点校、重点班,然而,我国有的学校还是采取各种方式,根据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区别对待学生,如有学校把随迁子女划分在一个单独的区域,而不是同班就读,有的班主任边缘成绩差的学生(抱怨其拉低班级平均分),并带动其他学生、家长一起边缘,以及以实验班、创新班名义搞重点班,这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如果坚持依法治教,学校也就必须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边缘贫困家庭学生以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辍学劝返学生)。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另外,要让学校、老师平等对待所有学生,还必须建立并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这一点,很多网友和家长,是反对的,因为现实中的家长委员会,恰恰相反,成了“权势家长俱乐部”与“联谊会”,担任家委会委员的,都是有权有势的家长,并借此搞好和学校的关系,让学校、老师给予自己的孩子更多关照。为此,不少网友和家长要求取消家委会。这类家委会,其实是变异的家长委员会。真正能代表全体家长维护学生权利的家委会,必须由全体家长选举产生,并独立运行,其主要职责是对学校办学进行监督,对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参与管理、决策。
成立这样的家长委员会,才是制约学校、老师滥用收集来的家长信息,歧视对待贫困家庭、学生成绩差学生的根本途径。简单来说,家长委员会是现代学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衡家校关系,让家校关系平等的重要机制,某一名学生如果遭遇教师歧视性对待,家长可向家委会反映,家委会则可根据事实向学校教师委员会反映,要求教师委员会调查、处理。如此,学校办学,就会做到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维护所有学生的合法权利,而非为权势家长服务,漠视教育公平、给每个学生有尊严的成长环境等基本教育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