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之后,让许多人感到不满,因为这之中的一位获奖者从本质上来说就不是物理学家,而更像是一位气象学家,这个人就是毕业于东京大学,之后加入了美国国籍的日裔科学家真锅淑郎。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当然这边有人还在因为他配不配得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时,那头又有人说日本实在是太厉害了,在短短21年之间培育出了这么多的诺奖得主。
其实早在21年前日本就口出狂言,表示他们会在未来力争1年获得1个诺贝尔奖,而如今他们确实正在震惊世界。那么,日本诺贝尔奖获奖数量狂飙的现象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原因?
诺贝尔奖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成就奖
“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提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虽然日本的科技在亚洲还算得上不错,但是放在西方,那就是绝对的“差等生”。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经过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经济增长助力,成为了名列前茅的“经济大国”。此时,日本已经意识到了谁先掌握了顶尖的科技,才能让经济维持在前端的位置。
于是在1980年时,他们就提出了“技术立国战略”,朝着科技大国前进。后来虽然经历了泡沫经济的崩溃,但是政府及时发挥了“主导科技发展”的作用,制定了新的科技创新立国战略。
80年代的日本街头
此外,还在2001年4月开始实施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当中提到了与诺贝尔奖相关的内容,引发了热议,甚至许多人都认为这个“牛”吹得实在是太大了。
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指出,“日本应在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国际级科学奖获奖数量上与欧洲主要国家保持同等水平,力争在未来50年里使诺贝尔奖获奖人数达到30人。”上世纪的诺贝尔奖得主大多是欧美人
从这个目标可以看出,基本是要每隔一年就要保证有一位日本科学家拿下诺贝尔奖。这对于2000年以前,只有五位诺奖得主的日本来说,确实有些“好高骛远”的意思。
因此当时不仅国外许多人认为日本政府在做“春秋大梦”,就连2001年获得诺尔贝化学奖的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都觉得日本政府说的这些,纯属是“狂妄之言”。
在诺贝尔得主大会上演讲的野依良治
可是时过境迁,如今21年过去,日本似乎却是用“诺贝尔奖获奖数量狂飙”的事实证明了自己当年并非“口出狂言”。
口出狂言却震惊世界?我们可以一起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是2017年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上进行的总结,其中展示了自1949年日本的汤川秀树首次获得诺奖之后,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情况。
这之中虽说算不上是绝对的1年1个,在20多年间拿了个“大满贯”,但是也算是“产量极高”了。比如在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主都来自日本,分别是小柴昌俊和田中耕一。
小柴昌俊(左)和田中耕一(右)
到了2008年时,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并且物理学奖的研究是“对称性破缺来源”,熟悉这方面的人应该都知道最初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也是因此获奖的。
紧接着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这五年当中也有日本人出现在了诺奖的获奖名单当中。在后来没有统计的年代当中,除了2020年没有日本人获奖以外,剩下均有。
日本取得诺贝尔奖的情况示意图
当然这里面有不少日本人在获奖的时候已经加入了其他国家的国籍了,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真锅淑郎以及2014年获得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等等。
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拿下的诺奖应该是与日本无关的,但是当大家去回顾他们获奖成果的研究时间以及其产出机构,就能看出其实做出这些成绩的时候他们还是在日本本土的,只不过后来改变了国籍。
中村修二目前是日裔美籍
这样来看的话,日本政府之前的“狂妄之言”确实算不上大话,因为这些年间,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数量确实处在激增的过程当中。
那么,日本诺奖“井喷现象”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诺奖井喷现象”产生的原因首先我们可以对这一现象的特点进行归纳,从获奖的情况来看,数量确实是在稳步上升的。而获奖的领域当中,基本是以物理学和化学为主,其中有几年竟然还获得了“物理化学双黄蛋”。
再看获奖成果的研究年代,基本都是在上世纪70到90年代之间,那时正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阶段。最后就是这些获奖科学家所毕业的院校,基本是以日本本土的院校为主的,其中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东京大学较多。
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次数示意图
在充分了解了日本诺奖井喷现象的特点之后,我们再结合日本政府这些年推出的一些政策,就能看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了。
首先就是咱们在上文中说的,日本在上世纪中期以后狂飙的经济,要知道当时可是有着“卖掉东京就能买下美国”的说法。
各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额变化示意图
在不缺钱的前提下,日本的科研经费呈现出了连年升高的趋势。并且在1970年提出技术立国的战略之后,对于科研领域也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扶持。
资料显示,197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在20世纪70年代将研发经费提高到占当年GDP比例3%的目标。虽然因为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未能实现,但仍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5年达成了2.11%的占比,超过了英、法两国研发费用的总和。各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变化示意图
其次就是后期“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的确立,这算得上是日本科学技术发展史的重要转折点了。他们在确定这一战略之后,每隔5年就会推出新一期的基本计划,而这些计划当中的重点领域是根据时代发展在不停变化的。
以2016年开始开展的第五期为例,这一阶段基本计划当中的着重领域就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解析、物联网、生物技术等等。
日本人工智能展览会
最后就是为了弥补国内发展不足,日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开展的一系列“国际合作孵化”工作。
“背靠大树好乘凉”的这句话不无道理,在积极展开与美国、欧盟等国家的合作之后,日本在上世纪的科技产出成果明显变多。除此之外,这也与日本中式教育以及教育改革的正确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著名综合研究型大学——京都大学
总之,通过日本诺奖数量狂飙的现象,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经验与启示,因为虽然诺贝尔奖的天平让人难以捉摸,但是它也确实算得上是科技进步的标志。
带来的经验与启示如今许多人对于国内的科学发展并不看好,认为大多数科学家都是“水货”,但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因为不管在哪,“水货”都存在,可以偏概全就不对了。
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其实从日本诺奖井喷现象的特点就能看出,其研究成果基本是在上世纪70-90年代之间得到的。那时经济形势好、科学政策好。如今我国其实也处在类似的阶段,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科技强国”的政策我们也没落下。
此外我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50年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要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我国政府研发经费示意图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抓紧制定诺贝尔奖级成果和人才的培育规划以及为这些人才创造出更好的科研环境,只有这样,在做好了积淀之后,未来才能看到成果。
科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的
除此之外,小学科学课地位的提高,也代表着我们的“科学思想”培养已经深入到了更年轻的群体当中,一切都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