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在一个路边摊前,看见一对吃烧烤的母女。
妈妈点了一些肉串和玉米,女孩看起来很开心,两人找了个角落坐下。
就在女孩要高兴地吃第一口时,妈妈认真地说了一句:“这些烧烤,花掉了我半天的工资。”
女孩停下手中的动作,有些不安地看着妈妈,显然这句话重重地落在了她的心里。
女孩低着头,没了刚开始的兴奋,只是慢慢吃着手中的食物,似乎索然无味。
虽然妈妈的本意,是要让孩子懂事,懂得父母的不易。但这样的方式,却可能无意中给孩子带来了压力。
女孩会觉得,自己只要一享乐,就是一种罪过。这种压力压在孩子心里,会让他有深深的负罪感,久而久之,连开心都是一种负担。
很多时候,父母为了让孩子节俭、懂事,时常会说:
“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你可要好好学习、听话,将来报答我,才能对得起我!”
这些既表达了我们“无私奉献”,又让孩子觉得亏欠自己的话语,对孩子影响深远。
看了路边摊的这对母女,我才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长大后难以富有。
一:孩子会有负罪感
就像我前面说的,当孩子每一次享受时,我们都要唠叨一句:“爸爸妈妈不容易,你要珍惜,要懂感恩。”
那孩子每一次快乐,都会有巨大的负罪感。
而为了减少这种负罪感,孩子学会过分“懂事”,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总是隐忍,不敢争取,也不奢求。
长大后,即便自己有能力了,面对心仪的物品,他也会觉得让自己享受是一种罪。
我一个朋友,明明工资不低,可每次买衣服,总是淘一大堆处理的、打折的、不好看的衣服。
那些漂亮的、时尚的、支付得起的衣服,她却总是舍不得。她说,感觉这样消费会有负罪感。
她不敢对自己太好,仿佛脑海里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她:“你要节俭,要懂事,不能这样浪费。”
当父母刻意哭穷后,孩子可能就会生出“不配”、“不值得”感,将来不敢对自己好一点,这大概也不是我们愿意见到的。
二:不同的引导,不同的人生
与其刻意哭穷,不如让孩子明白自己真实的家境。
当一家人都穿着普通的衣服鞋袜时,同学的名牌鞋子和衣服会让他知道,那是别人家的消费水平,自家家境一般。
当别人一放假都各地旅游、出国见世面时,他会知道,自家家境撑不起这样的享乐。
那我们要如何让孩子在这样的条件下,自强不息,发愤图强呢?
与其告诉他:“你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的工资。”
不如告诉他:“妈妈攒了一阵子的钱,终于能带你出来痛快吃了。孩子,你好好吃,吃饱了咱们再加油努力。你好好学习,妈妈好好打拼,咱们以后越来越好,吃更多好吃的!”
这样的话语,就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我不配”、“我不值得”、“我有罪”转移到了“一定要好好努力”、“我们会越来越好”、“未来更有希望”上。
你跟孩子哭穷,孩子看到的,是他不该、不能、不敢享受生活。
你引导他正向的一面,那孩子看到的,就是他可以、他配得上、他值得、他能努力拥有更好的。
不同的引导,是孩子不同的人生。
三:关键不是哭穷
很多人都觉得,家境不好会限制孩子的成长,
但其实,不是贫穷,而是父母怎么处理这种情况,才是关键。
比如,我身边一位朋友,家里条件一般,但她从来不让孩子感觉到自卑或是有什么不足,总是教育孩子珍惜现有的一切,乐观向上。
她常说,“咱们家虽然不富裕,但只要我们肯努力,将来一定会越过越好。”
她用这样的方式给孩子建立起一种安全感,让孩子感到即便现在物质不丰富,但将来一定能得到。
真正让孩子受伤的,其实是父母那种负面的、充满自责和内疚的情绪。
如果父母总是让孩子有愧疚感,孩子就会感觉到压力和失落,时间久了,会变得自卑和敏感。
所以啊,当家境一般时,父母哭穷解决不了问题。真正能激励孩子的,是正向的引导,给他希望,让他知道,只要努力,将来一定能配得上自己想要的东西。
父母的“哭穷教育”,你认同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有钱应付才是好,那些充面的这要那买的经常在借!充实点。
养儿强过我积钱做什么?养儿弱过我积钱做什么?人真正的贫穷其实不在财富上而是在认知上!
这是我看过最有正能量的一篇文章,有教育意义,值得点赞!
孩子们都是在父母的教导下长大的,父母是孩子的坚强后盾
我妈特喜欢哭富穷!让我特反感
我感觉说这些给孩子听其实问题不大,让娃知道物价,知道自己家贫穷没啥大问题。但真正感觉问题在于这种父母很扫兴,孩子吃的开开心心的,你非得来这么一句,看似教育孩子,实际只是对于现状不满又无力改变的一种情绪发泄而已,娃吃的不开心了,父母就开心了,心理上就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