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冯晓晖”两个公众号上发布,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本公众号自动回复。
本篇原刊于2019年版《浔阳商贸》,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
九江南联五河,北吐大江,水陆通达,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来商纳贾,舟车辐辏的通都大邑;在近代史上,她又是我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
那时,九江沿江一带,粮船密集,商贾如云,米号粮行毗连成片。与米市服务的各种行业,如银行、钱庄、饭店、旅社、转运报关等,均应运而生。从事粮食储运的工人,如搬运工、锁袋工、过槲工,总数逾千人。每年有数百万担米谷在此成交并转运至江浙一带。米市交易是旧九江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也是促使赣北农村经济发展,城市商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根据搜集情况介绍于后,疏漏之处,敬请同仁教正。
康复米号钱票
一、九江古代的粮食贸易
九江米市源远流长。据晋·《地道记》载:“寻阳南开六道,途通五岭,北导长江,远行岷汉,来商纳贾,亦一都会也。”远在一千多年前的晋代,九江就是长江中游物资集散的一大商埠。在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农民赖以交易的多以粮食为大宗。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京城以外的大官仓,有相当一部分设在江西境内,大批漕银贸易经九江转运至京城。
明清时期,九江的粮食贸易愈加活跃;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的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另一方面则由于九江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条件,使它在长江中下游的商业地位愈加重要。明代在九江设立钞关,凡经过九江港的商船,均要进关办理征税手续。商贾借用纳税空隙,登岸进行贸易,其中包括进行茶叶和米谷的贸易。据史料记载,那时九江已发展成为“车盖楼船,应接不暇“的商业码头。
清代九江作为“载运型”的米市已具相当规模。“转谷之舟日络绎不绝,即俭岁亦橹声相闻”。据官方统计,从乾隆三年八月到四年四月的 8 个月中,经九江港转口的粮船达五万三千艘,转运大米一百一十二万担,可见当时九江米谷贸易已有较大规模。
清代九江米市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1、米谷的流向是江西、两湖的米谷经九江转口运输至缺粮的江、浙等省。《雍正未批奏折》写道:“浙江、广东之米取给于广西、江西、湖广”;“而江浙需米皆取于江西、湖广。”
2、大型的粮食贸易由朝廷控制,由官方统一调配。每当邻省受灾时,清代皇帝就要亲自降旨从江西调运大批米谷到灾区出售。例如,乾隆五十年“湖北灾区,急需客米接济。”同年 10 月,乾隆皇帝降旨,令湖北和江西米商迅速从江西经九江贩运大米至湖北救灾。这个月的中旬,有一千三百艘运粮船从九江港出发,满载数十万担大米运往湖北。乾隆常要求赣、鄂两省地方官员督抚帮同料理,”遇有湖北商贩到境,勿稍留难阻滞。”“嗣后陆续采买,官为照料,更可迅速运往。”(《高宗实录》)
永安米号钱票
3、九江的米谷贸易以私营为主,但私商往往“囤积待价,于中取利”。为此,清廷曾采取措施,与投机商贩进行斗争。例如,清康熙四十八年七月乙亥(1709 年 8 月 11 日),康熙常下谕大学士……江西巡抚郎廷极等奏,“湖广、江西稻谷丰收,沿江米贩甚多,而近月江米价愈贵……今富豪之家广收湖广、江西之米,囤积待价,于中取利。虽米船沿江而下,而粜卖之米愈少。尔等学士及九卿诸臣……当如何有济于民,著公同样译议速奏。”(《圣祖实录》)。三天以后,大学士九卿等遵旨议复:“江西,湖广产米甚多,但恐富家奸商广收米石,囤积图利,以致贫民愈困。应檄各督抚,选委廉能官员,凡有名码头,令其严行察访。如有富豪人等将市米囤积者,即令在囤积之处,照市价发粜,不许囤积,违者以光棍例治罪。其有贩米私出外洋者,令沿途文武官弁,严查禁止……”
二、九江米市的全盛时期
从 1862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九江被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至 1937 年中日战争爆发的 75 年间,是九江米市的全盛时期。在这几十年间,由于战争和灾荒等多方面的原因,如 1931 年江西遭大水灾,以及民国年间军阀混战,都使九江米市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所谓全盛时期,也是比较而言,其发展是有起有伏的,不是直线上升。但其总的发展趋势是上升的。据《江西省米谷概况》中《近二十年来江西米经九江关输出数量》一文记载:“本省稻米出口由轮船运输者,皆集中九江,转运上海、汉口等地。除民国十五年因革命军典,商运停滞,及民国二十三年遭逢到前旧两年灾歉以后,无大量收米输出外,每年约在十万担以上,而民八、十二、十七、十八,二十五年,均超出二百万市担。上述仅为轮船运出之稻米,民船往来,则无法稽考。”
下面的统计表反映了民国六年至二十五年(1917-1936) 间九江关出口的大米数量。
九江关除输出大米以外,还输出大豆。下面是九江关出口大豆的不连贯资料统计表。
这个时期九江米市进入它的全盛时期,其原因很多。据分析,主要因素有三:
一是 1917 年南浔铁路全线通车,九江不仅在水路交通上是江西的枢纽,而且在陆路交通上,亦成为江西对外贸易的重要孔道。当时赣抚平原、吉泰盆地大批米谷先集中到南昌待运,再通过南浔铁路和赣江水运抵九江。水陆兼程,这一优势,使九江米市更加活跃;
二是从北伐战争结束,至中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间,社会相对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江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农民自食有余,投入市场;
三是九江开埠后,帝国列强在九江辟租界、建洋行、办航运,掠夺了江西的宝贵资源,但从反面也促进了江西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使九江这个封闭式的国内码头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触,促进了九江内外贸事业的发展,带来九江米市的繁荣。
全盛时期的九江米市,有三个鲜明特点:1、是载运性质的市场。九江米市的类型,与四大米市中的芜湖、长沙,无锡有所不同,无锡和芜湖米市属于米谷的大型集散市场,它们分别依托周围的粮区而存在,米谷流动的特点,是先以向心运动往米市聚集,然后再循一定路线转移,扩散在消费区。九江米市则不同,它属于载运性质的市场,即粮食从生产地向消费地转移的过程中,由运输方式的改变和运输工具的转换而形成的米市,是为载运型米市。
2、九江米市的范围不仅在九江市区一处,还有涂家埠、吴城、湖口等三处。1937 年从涂家埠输出稻谷四万五千担,大米九万二千担。民国二年(1913)从湖口输出米谷就达六十万担。以九江为中心,以涂家埠为聚散地,以吴城为水上运输码头,以湖口为第二出口咽喉,四个城镇互为倚角联结成网,构成了整个九江米市。
3、解放前,作为米市的九江,大米加工能力很差,每年输出的数百万担大米,主要靠南昌加工。民国二十三年(1934)据南昌、新建、永修、德安、新喻、吉安、修水等二十四个城镇的调查分析,其中南昌拥有新旧式碾米厂七十家,每日制谷一万四干担,为全省加工能力之首,其次为新喻,有旧式碾米机厂三百多家。至解放前夕,九江仅有朝鲜人开办的机米厂,日商办的面粉厂各一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