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与血的红旗(中)

一界 2024-08-28 18:09:20

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大地狼烟四起,白卫军从各个方向围攻苏俄。他们背后是多个帝国主义列强,准备掐灭新兴无产阶级政权的火炬。

01

德国的干涉

在白军背后的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中,德国与俄国的关系一直很紧密。不仅因为两国皇室间复杂的亲缘关系,还因为两国都是陆权国家。一战爆发之后,疲于双线作战的德国更是急于减轻东线的压力。无论从历史联结还是战略利益的考量,俄国都是德国密切关注并干涉的对象。

一战期间,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搜捕列宁的情况下,德皇却亲自下令保护他返回俄国,其真实目的不是支持布党革命,而是希望俄国陷入时间更长、规模更大的内乱。

然而,布党却迅速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出于对新生无产阶级政权的本能忌惮,德国又迅速出兵东进,威胁苏俄首都彼得格勒。在德军连战连胜的攻势之下,为保存实力,苏俄被迫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此后,德国还有很多围堵、遏制苏俄的措施。其一方面要求苏俄政府阻拦捷克军团的进程,另一方面支持原沙俄边疆区的各国家独立,并予以外交承认。此外,德国在波罗的海三国组建了“北方军团”,并且向南俄的顿河志愿军提供资金支持和装备支持。

德国及其势力从西北方向进发,本来是最有机会直接斩首苏俄政权的,不过由于德国在一战中很快被击败,这些措施都未对苏俄政权产生不可挽回的打击,各地的反动势力也逐渐被红军击破了。

列宁在德皇的帮助成功回国、俄共(布)中央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同意乌克兰和芬兰独立等妥协行为,致使布尔什维克从1917七月事变到苏俄反干涉内战期间,一直被各方势力污蔑为德国奸细。

民族立场强烈的资产阶级旧军官们尤为愤懑,例如高尔察克就拒不接受芬兰的独立。甚至可以说,各地白卫军及他们建立的反动政权,是把民族主义当作自己反共的合法性来源的。德国不仅给了反动势力物质上的帮助,还给了他们政治上的借口,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我们必须明晓的事实是:德国的干涉,完全是出于帝国主义的立场,其对苏俄既无意识形态认同,也不可能有阶级感情。他们帮助列宁推翻沙俄政府和帮助白卫军对付红军的目的是完全利己的,那就是不断挑动俄国内战,以削弱俄国的实力。

但是,由于德意志帝国主义和苏俄内部反革命势力也存在矛盾,再加上德国在一战战场节节败退,后期已无暇顾及苏俄;而西北白卫军也在红军的攻势下很快溃败,这些干涉行为最终也没能挽救德国的败局,或者扼杀苏维埃政权。

02

英法美的干涉

随着《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美国和协约国希望苏俄继续对抗德国的愿望落空,由是转向干涉扼杀苏俄革命的道路。

英国担心俄国将完全落入德国手中。一战时英国在海参崴存放了大量军需物资,英国认为布尔什维克将这些物资扣留的可能性很大,并会将它们出售给德国。因此,英国建议出动一支协约国的部队登陆海参崴来保证物资安全。此外,这次出兵有望引起日德两国的全面冲突,进而抑制日本在东北亚的扩张。

而对于法国来说,出兵可以保护法俄协约时期法国在俄国的大量投资,此意图也切合英国利益。英法在出兵问题上达成共识,着手支持南俄的反布尔什维克的势力。

美国则缺乏明确的战略构想。虽然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共,而且要与日本争夺远东的霸权,但是却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实现。起初他们想通过对反共势力进行经济援助而非采取直接军事干涉的方式推翻布尔什维克;然后他们又想维持一个统一的俄罗斯,保护其免遭英法的割据分裂;最后他们又发现保证俄罗斯统一就很难扶持资本主义共和政权了。在多次反复调整战略后,禁不住英法的催促,美国最终犹犹豫豫地出兵了。

随着捷克军团点燃战火,各国打着保护捷克军团的旗号迅速由海参崴登陆,控制了西伯利亚地区。列强开始塑造西伯利亚的反共格局。他们给高尔察克提供各种军械,并帮助他建立了军事独裁。对于干涉军没能直接到达的势力,如邓尼金,他们也提供了大量资金和装备。

红军的战略本是先击溃本土的白卫军,再把他们背后的外国干涉军赶出俄国。但是,白卫军溃败之后,列强很快就自己撤军了。

军事上,列强都是海外作战,补给困难;内政上,刚刚结束一战的列强无力再投入兵力;外交上,苏俄势单力薄,一时不可能威胁到英法美的本土,再加上他们已经扶持了几个反共国家独立,苏俄被敌人环伺,不足为惧。所以英法美很快就撤军了,而且最终逼着日本也撤军了。

03

日本的干涉

在所有帝国主义国家中,日本是第一个出兵的。当日本得知布尔什维克上台,并准备维系自己的远东霸权时,却得知红军正在恢复组织度和战斗力。日本感到情况不利,但也只是边备战边观望。

早在1918年1月12日,日本就以保护苏俄境内侨民为借口,派巡洋舰驶入海参崴。其他欧美列强准备要来武装干涉时,日本惊慌失措,又在4月以三名本国商人被杀为由增派海军陆战队。

自从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一直企图争夺远东地区霸权。因此,相比犹豫不决贻误战机的欧美列强,日本在对俄问题上非常团结高效,迅速作出出兵决定。日本迅速在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集结了共七万两千人,独占各国干涉军人数的一半。

他们一方面扶持谢苗诺夫的割据势力,希望与欧美扶植的高尔察克平分秋色;另一方面积极与欧美列强争夺西伯利亚铁路的控制权;其最终目的是殖民东西伯利亚地区,向其倾销日货,开采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争夺东亚霸权的战争做准备。

然而日军庞大的军事部署起的还是威慑作用,他们像其他列强一样,主要的干涉途径还是支持俄内部的反革命势力。只不过,毫无道德底线的日军怂恿谢苗诺夫在各地烧杀抢掠,即使欧美列强都难以忍受。日军及其爪牙种种惨无人道的压迫行径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在俄共(布)的领导下,人民自发组织游击队配合红军,给日寇和白鬼子以迎头痛击。俄共(布)也做出决断,以建立打着资本主义旗号的缓冲国(远东共和国)的方式挑动美日矛盾。最终,在俄罗斯远东人民的英勇抵抗、俄共(布)的英明决断和欧美列强的持续施压下,日本最终也撤出了俄国。

04

结语

关于苏俄成立之初的这场战争,最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所谓“十四国武装干涉”。但是,究竟有哪十四个国家呢?他们又是怎么协同进攻的呢?

1919年8月28日,罗斯塔社(俄罗斯通讯社)援引芬兰新闻局的消息说,英国陆军大臣丘吉尔不久前在自由党代表大会上宣称,要在月底日初组织十四国军队联合反对莫斯科,但他没有具体指出是哪个国家。

实际上,丘吉尔并没能组织起十四国武装干涉苏俄,最后出兵的只有英、美、意、日、法、希腊。广为流传的“十四国武装干涉”的说法应该是斯大林提出的。可以肯定的是,他知道实际上并没有十四个国家。但他为了提振士气、提醒全国注意来自国际上的威胁,宣传并夸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武装干涉的风险。

这些干涉苏俄的国家中,欧洲各国刚刚经历一战,元气大伤;美国受国内局势掣肘,兵力部署到俄国也是强弩之末;只有日本的干涉最迅速凶残,但是又碍于欧美几国威势,不敢轻举妄动。

各帝国主义列强各怀鬼胎,猜忌和分歧使他们在内讧中浪费了大量时间,贪婪和软弱使他们不愿亲自下场但又担心其他列强乘机得利,由是只扶植同样软弱的白卫军,最终无一不被英勇的红军和苏俄人民击退了。在苏俄内战期间,声势浩大的外国干涉军实际上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威胁。相比之下,直接交战的国内反动派才是最危险的敌人。

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苏俄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斗争。不能把艰苦取得的胜利都简单写成是注定的、压倒一切的,革命的胜利与捍卫都少不了流血牺牲。

同时,帝国主义也并不是铁板一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是永远处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有合作的可能。出于国家利益做出实事求是的选择,才能是真正对人民负责的外交理念。

0 阅读:76

一界

简介:国际瞭望塔,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