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在古老的云隐山下,有一座清幽的禅院,四季常青,晨钟暮鼓,回响着岁月的深邃与智慧。

在古老的云隐山下,有一座清幽的禅院,四季常青,晨钟暮鼓,回响着岁月的深邃与智慧。这里,住着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禅师,法号慧明,他的眼中常含慈悲,却也藏着对过往的深深感慨。 故事始于一个春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禅院的青石小径上。慧明禅师召集了众弟子,围坐于菩提树下,缓缓开口,讲述起那段被岁月尘封的教诲。 “孩子们,古人有言,‘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我曾如你们一般,青春洋溢,对老去的恐惧与不屑,深埋心底。那时,我见到老者的迟缓与无助,心中满是避之不及的厌恶。而今,岁月轮回,我也步入了那曾经厌恶的暮年,方知‘老’之一字,重如千钧。” 慧明禅师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能穿透每个人的心扉。“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渐失力,饮食难安,夜不能寐,行步维艰……这些苦楚,若非亲身经历,难以体会其万一。我从云门风波后,身体日渐衰弱,每日卧病在床,万般苦楚缠绕,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修行,是从理解并接纳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开始的。” 说到这里,慧明禅师微微一顿,目光扫过每一个弟子,眼中闪烁着期待与鼓励。“你们正值盛年,如朝阳初升,切不可荒废光阴。洞山禅师曾问弟子世间何物最苦,弟子答地狱最苦,洞山却摇头笑道:‘不然,不明自心,方为真苦。’能明心见性,则地狱亦非苦,反之,若不了自心,便是身处天堂亦难逃苦海。” 言毕,慧明禅师话锋一转,语重心长地说:“想明大事,需努力精进,不可虚度光阴。白日应缘接物,要作得主,如此方能梦中、病中乃至临终时皆能自主。这一切,皆源自平日的修行与坚持。唯有如此,方能悟道生死,超脱轮回。” 这时,一位年轻的弟子鼓起勇气,问道:“师父,修行之路漫长且艰,如何才能保持初心,不退转道心呢?” 慧明禅师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修行之路,确非坦途。需生忏悔心,坚固心,不可朝三暮四。选定一门深入,以之为正,余者为辅,互不诽谤,方能共同进步。记住,《楞严经》有云,凡夫修行如隔日疟,病时有道,病退无道。唯有生死心切,具长远坚固向道之心,方能成就。” 言毕,慧明禅师似乎想起了什么,继续说道:“昔日裴休丞相之子法海,出身显赫,却毅然出家。他每日挑水供众,虽劳苦却无怨言。一日,他心中生起疲惫之念,被老和尚一语道破。老和尚言:‘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此中深意,你们可曾领悟?” 众弟子闻言,皆低头沉思,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感动与决心。他们知道,无论出身贵贱,一旦踏入佛门,便需放下一切,专心向道,方不负这禅和本色。 从此,禅院之中,多了几分勤勉与坚韧,少了几分浮躁与懈怠。慧明禅师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年轻的心灵,让他们在修行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无畏。 弘海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