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中国以每艘4亿美元的价格,从俄罗斯购买了2艘先进驱逐舰!然而,驱逐舰第一次试射时,导弹却无法发射出来。导弹如果发生爆炸,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当时为了尽快交付,俄罗斯方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将两艘尚未完工的现代级驱逐舰,“涅夫斯基”号和“叶捷琳堡”号,出售给中国。 这两艘军舰,一艘建造于1988年,一艘建造于1989年,但由于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困境,俄罗斯无力支付建造费用,导致这两艘军舰的建造计划搁浅,成了“半成品”。 面对俄罗斯的提议,中方既有期待,也有担忧。期待的是,能够更快地获得急需的先进装备;担忧的是,“半成品”军舰的质量和性能能否得到保证。 但好在经过多方协商,中俄双方最终达成一致。 然而现代级驱逐舰的到来,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9月,“杭州”号进行首次导弹试射时,竟然出现了“哑火”的意外状况。 当时,舰员们信心满满地按下发射按钮,可导弹却毫无反应。一时间,紧张的气氛笼罩着整个舰艇。 经过俄罗斯专家的紧急排查,最终确定是电路故障导致了试射失败。经过维修和改进后,“杭州”号最终成功发射了导弹,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哑火”事件虽然有惊无险,但也给中国海军敲响了警钟:引进先进装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汲取经验教训后,中国决定再次向俄罗斯购买两艘改进升级版的现代级驱逐舰,并明确要求加强反航母能力。 经过激烈的竞争,北方造船厂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再次赢得了这份订单。2005年12月和2006年9月,“泰州”号和“宁波”号相继交付中国海军。 这四艘现代级驱逐舰,成为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先锋力量,也为中国海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在引进现代级驱逐舰的同时,中国派遣了大量技术人员前往俄罗斯学习先进的造船技术和海军战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中国自主研发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至于我国为什么要如此着急的购买驱逐舰,还要从1996年的重大事件说起,当时美军“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驶入中国领海,面对这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中国海军能做的,只有派出当时唯一可堪一战的“哈尔滨”号驱逐舰,孤零零地驶向那片风浪交加的海域。 实力的差距,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中国海军面前,这场危机也让中国深刻认识到,落后的海军实力在维护国家主权时,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为了迅速提升海军实力,中国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战友——俄罗斯,经过多轮谈判,1996年12月,双方签署了一项意义重大的协议:中国斥资八亿美元,购买两艘现代级驱逐舰。 这笔交易,在当时可谓“天价”,而中国海军当时的军费预算也十分有限,但为了国家安全,为了不再受制于人,中国海军毅然决然地迈出了这关键一步。 1999年12月,在俄海军的技术指导下,“杭州”号缓缓驶入中国军港,2000年7月,“福州”号也顺利交付中国。 这两艘来自北方的“大杀器”,为当时的中国海军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也标志着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海军装备建设进入了“快车道”。一系列新型驱逐舰相继问世,其技术性能和综合作战能力已经超越了最初引进的驱逐舰。 从引进到超越,中国海军现代化驱逐舰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海军建设蓬勃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国防科技力量飞跃的生动写照。 未来的中国海军将继续劈波斩浪,守护国家海洋权益,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中国引进俄驱逐舰始末:俄两大船厂勾心斗角》光明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