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之后的荒凉:历届奥运场馆咋样了?有的陷入困境有的仍在使用。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奥运吗?开幕式上的绚烂烟火,赛场上的激烈角逐,运动员的汗水和泪水,都化作了记忆中闪耀的光芒。当激情退却,聚光灯移开,那些曾经承载着荣耀与梦想的奥运场馆,它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回顾历史,每一届奥运会都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场馆建筑。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希特勒试图借此宣扬纳粹思想,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奥林匹克体育场。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南斯拉夫希望通过举办奥运提升国际地位,兴建了一系列现代化体育场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纪念现代奥运百年,美国斥巨资打造了富尔顿县体育场。 这些场馆,都在奥运期间见证了无数的荣耀时刻,也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梦想和期盼。 然而奥运的光环终究会褪去,留下的场馆却要面对现实的考验,有的场馆幸运地找到了出路,有的却陷入了困境,甚至沦为城市的负担。 洛杉矶纪念体育场,这座百年历史的体育场,曾举办过两届奥运会(1932年和1984年),至今仍是重要的体育场馆和旅游景点。 悉尼奥林匹克公园(2000年),则成功转型为集商业、住宅、体育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区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2012年),凭借其可伸缩的设计,在奥运会后成功转型为多功能体育场,成为西汉姆联足球俱乐部的主场,并承办了橄榄球世界杯、田径世锦赛等大型赛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走向毁灭的奥运场馆。 美国亚特兰大的赫恩登体育场(1996年),曾是奥运赛场上的焦点,然而缺乏维护的它很快沦为涂鸦之地,最终难逃被拆除的命运。 雅典奥运会场馆(2004年)的命运同样令人唏嘘,高昂的维护费用加剧了希腊的债务危机,部分场馆不得不被废弃,昔日的荣耀之地如今已是一片萧条。 里约热内卢奥林匹克公园(2016年),这座曾经充满活力的体育中心,在奥运会后变成了空荡荡的“鬼城”。由于缺乏维护和安全问题,公园被迫关闭,曾经的辉煌如今只剩下一片荒凉。 韩国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2018年),为了节省开支被设计成临时场馆。尽管造价高昂,但它只使用了四次就被拆除,每小时的使用成本高达千万美元,令人咋舌。 奥运场馆赛后命运的两极分化,引发了人们对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面对巨额的投入和潜在的风险,主办城市在申办奥运时更应保持理性,量力而行,避免过度投资和浪费。在设计场馆时,要兼顾赛时需求和赛后利用,打造多功能、可持续利用的场馆。 举办奥运会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也是向世界展示自身的机会,但更要理性看待奥运带来的红利。在奥运会结束后,要制定合理的赛后利用方案,明确场馆的功能定位,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行运营,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让奥运场馆真正融入城市,服务于民。 奥运会是体育的盛会,更是人类团结、拼搏、进取精神的象征。奥运遗产不应成为城市的负担,而应成为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城市能够找到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奥运精神在赛场内外都得到传承,让奥运的荣光照亮更美好的未来。 信息来源:《历届奥运场馆咋样了?有的陷入困境有的仍在使用》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