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一个深夜,86岁的老中医施今墨卧病在床,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从睡梦中惊醒,一位妇女来为病危的儿子求药。施今墨挣扎坐起,口述药方。 施今墨不仅医术高超,更有着一颗医者仁心。他始终将病人放在第一位,无论贫穷贵贱,一视同仁。即使在1967年,八十六岁高龄,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的时候,他依然心系病人,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减轻痛苦。 那一年,一位中年妇女深夜敲响了施家的门,她的儿子深度昏迷,生命垂危,医院已经下达了病危通知书。绝望之下,她想到了施今墨,希望能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施今墨的儿子深知父亲的身体状况,不忍心让他再操劳,但听到那位妇女的哭诉,施今墨还是强撑着病体,为她儿子开出了一剂药方。 施今墨的医术并非一朝一夕练成,他十三岁师从舅父名医李可亭,苦心钻研医理七年后开始独立行医。 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拘泥于成法,而是在不断地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很快,施今墨的名声便在京城传开了,他治好了一位又一位疑难杂症的病人,其中不乏达官显贵,就连汪的岳母,也在他手下恢复了健康。 事情要从1929年说起,那一年,一场席卷全国中医界的风暴骤然来临。当时国民政府以“中医不科学”为由,打算废除中医。这一提案得到了汪的支持,一时间,中医界人人自危,传统医学的命运危在旦夕。 消息传到北平,施今墨怒不可遏,他深知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绝不能就这样被扼杀。他联合全国中医同仁,组成请愿团,浩浩荡荡地南下南京,誓要力挽狂澜。 在南京,施今墨等人与反对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谁也不肯退让半步。 没想到,这场争论最终因汪岳母的一场重病而扭转了局势。 当时,汪岳母病重,西医束手无策,眼看病情日益恶化,汪的妻子想到了名医施今墨,尽管对中医仍有疑虑,但为了母亲的性命,汪还是派人请来了施今墨。 施今墨进府后不慌不忙,仔细诊脉,然后开出了药方。 汪岳母服下施今墨开出的三副汤药后,病情果然奇迹般地好转,最终痊愈。这件事令汪对中医刮目相看,也对施今墨的医术佩服不已,最终下令废除了“废止中医案”。 一场中医界的浩劫,就这样在施今墨的力挽狂澜下化解了。但对于施今墨来说,这并不是为了个人声誉,而是为了捍卫中医,为了千千万万依靠中医治病的百姓。 这位于1881年出生在官宦之家的少爷,本可以走仕途经济,光耀门楣。但目睹母亲常年被病痛折磨,甚至险些因庸医误诊而丧命,施今墨毅然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这条路将他引向了中医,也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1969年,施今墨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他立下遗嘱,将自己毕生积累的治疗各种疾病的药方,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并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北京医院。 施今墨的一生,是悬壶济世的一生,是与中医命运紧紧相连的一生。他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也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树立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相信中医药事业,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信息来源:《韵味社科直播间: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如何在现代继续发扬》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