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罗非鱼由于肉质细嫩、价格便宜、刺少等优点深受国人喜爱,就连不爱吃鱼的美国人都将它

罗非鱼由于肉质细嫩、价格便宜、刺少等优点深受国人喜爱,就连不爱吃鱼的美国人都将它们端上餐桌,可为何野生罗非鱼还在我国多个水域泛滥? 2015年,美国人均吃掉了超过0.6公斤的罗非鱼,没想到漂洋过海,罗非鱼在美国成了香饽饽,但在它的原产地和如今最大的养殖地中国,人们对它的态度却远不如美国人那般热情,这究竟是为什么? 罗非鱼原产于非洲,生命力顽强得让人惊叹。它对盐度的包容性极强,无论淡水还是咸水都能生存,就算是低氧环境,也没有问题!只要水温在十六到三十八度之间,它就能活得很好。 这种杂食性鱼类,几乎什么都吃,并且繁殖能力超强,堪称水产界的“生育冠军”。凭借这些特点,罗非鱼迅速占领了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水域,从非洲的尼罗河到亚洲的长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中国,罗非鱼的状况充满争议。一方面,它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另一方面,它又是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在南方一些水域肆虐,甚至被扣上了“生态杀手”的帽子。 野生罗非鱼的土腥味较重,口感远不如人工养殖的鲜美,更让它难以登上人们的餐桌。再加上野生罗非鱼常常出现在污染严重的水域,这让人们对它的食用安全性产生怀疑,认为它“脏”,体内可能含有寄生虫和重金属。 相比之下,美国人对罗非鱼的接受程度要高得多,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就引进了罗非鱼,最初是为了控制水藻生长,结果却意外发现,这鱼不仅肉质鲜美,还没有讨厌的肌间刺,简直是完美的水产养殖对象! 就这样,罗非鱼在美国市场迅速走红,成了超市货架上的常客,甚至被端上高级餐厅的餐桌。 然而美国人对罗非鱼的喜爱却催生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他们自己的罗非鱼养殖业发展缓慢,一半以上的罗非鱼依赖从中国进口。 与中国和美国不同,澳大利亚昆士兰的罗非鱼处境则更为尴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罗非鱼被作为观赏鱼引入昆士兰,结果却因为环境适应能力太强,在当地的数量迅速翻了数番,严重威胁当地生态平衡。 可当地政府并没有将其列入“入侵物种”名单,反而将其列为保护动物,禁止捕捞和食用,违者将面临高额罚款,这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罗非鱼在不同国家的地位,折射出全球化的影响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它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也是生态系统中的入侵者;它既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也是引发争议的焦点。 未来该如何平衡罗非鱼的经济价值和生态风险,如何消除人们对它的偏见,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信息来源:《为什么很多人不吃罗非鱼》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