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煤层已燃烧300多年,时至今日仍未熄灭,每年浪费的煤炭多达115万吨,相当于十几亿人民币,那国家为什么不想办法灭火呢? 汝箕沟矿区,本应是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如今却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炉”。 那里的山体到处充斥着火光,看上去就像是一座现实的火焰山,据估算,这些火焰每年会造成一百一十五万吨煤的浪费,折合人民币大约十数亿。 更让人忧心的是,火区的范围在不断蔓延,燃烧速度也在加剧,这意味着未来损失还会更大。 太西煤,以其低硫、高瓦斯含量、高发热量等优良品质著称,被誉为“煤中之王”。 它的燃烧,虽然没有浓烟滚滚的景象,却依然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 一个矿区,竟然能排放出如此巨量的有害气体,其危害性可见一斑。 这些有害气体不仅会污染空气,还可能危及附近居民的健康。 而且高温会改变土壤性质,导致土地贫瘠,植被枯萎死亡,寸草不生。 大火过后,土地会变松,容易引起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生态破坏的影响可能会持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如果继续这样烧下去,大概再过58年,火区里的太西煤就会被烧完。 但考虑到火区面积的扩大和燃烧速度的加剧,实际情况可能会更糟。 当煤炭接触到空气,跟氧气反应就会发热,生成一些不稳定的氧化物。 随着氧气不断加入,反应越来越激烈,温度也在不断上升。 在过去,由于缺乏对煤层自燃的认识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加上煤炭开采的野蛮生长,导致了煤层自燃的发生和蔓延。 数百年的时间里,人们甚至没有煤层自燃的概念,更谈不上灭火了。 这些巷道和采空区让火区通风良好,供氧充足,导致火势很难控制。 中国地质大学徐世球教授提出了一个治理方案: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确定煤层自燃的范围。 接着建立自燃预报系统,监测煤层自燃的不同阶段;最后,采取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的措施,例如注入不可燃物或剥离燃烧的煤炭。 往里面注入不可燃的东西,比如泥浆,可以阻止氧气进去,这样理论上能降低温度,最终让煤炭熄灭。 把燃烧的煤炭去掉,是从根儿上解决问题。 可部分煤层自燃发生在山体内部,实施难度极高。 而且,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努力。 我们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提高对煤层自燃的认识;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煤炭开采的管理;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治理技术的创新。 还要提高公众意识,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借鉴国内外经验,推动煤层自燃治理的跨越式发展。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这片土地恢复生机,让“煤中之王”不再燃烧,让贺兰山重现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