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开国上将陈士榘捕获了一名日军俘虏,但俘虏的手中紧紧握着一把配刀,口中喊日本天皇所授不能交,陈士榘用手枪指着他,毫不客气地伸手一把夺下他的军刀,严肃地告诉他:“你现在是我的俘虏,必须交出所有武器!”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为了对抗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然后前往前线抗战。
八路军出师不利,需要一场胜仗来提振士气,鼓舞民心,平型关,成了他们证明自己的舞台。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坂垣师团的辎重部队,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
这场战斗干掉了上千个日军,还缴获了一大批武器装备。
这场胜利虽然让人振奋,但是有个遗憾,那就是没能抓到一个活的日军俘虏。
当时,八路军上下都认为,抓俘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们甚至提前准备好了优待俘虏的措施,并对战士们进行了相应的教育。
不过,日军的抵抗非常顽强,让所有人都没想到。
战斗中,日军宁死不降,即使身受重伤,也依然拼死搏杀,有些日军伤兵非常凶残,有的甚至咬掉了八路军营长的耳朵,还有的用刀刺伤了前来救治的八路军通信员。
战斗结束后,115师参谋长陈士榘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抓获日军俘虏,远比歼灭日军更加困难。
而活捉日军俘虏,对于了解日军的作战特点、瓦解日军士气、开展宣传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平型关的遗憾,成了陈士榘心中的一块石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活捉日军俘虏。
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115师接到命令,向南进发,去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11月3日,115师343旅在山西广阳地区再次与日军遭遇,这次,他们的对手换成了日军第20师团,此时的343旅,兵力不足4000人,而日军第20师团的兵力也大致相当。
为了确保胜利,林彪决定采取和之前平型关战役一样的策略,放过日军主力,集中兵力伏击日军的辎重部队。
除了战术上的安排,林彪还特别强调了一点,一定要抓到日军俘虏。
之前阎锡山对平型关大捷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八路军不可能在歼敌千余人的情况下,连一个俘虏都抓不到。
林彪希望通过抓获日军俘虏,来回应阎锡山的质疑,并证明八路军的战斗力。
战斗打响后,八路军战士英勇作战,很快将日军辎重部队击溃,与平型关一样,战场上的日军依然顽强抵抗,宁死不降。
陈士榘指挥着部队,一边歼灭敌人,一边寻找抓俘的机会。
夜幕降临,战斗基本结束,陈士榘和战士们打扫战场,却依然没有找到一个活着的日军俘虏。
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一个战士报告说,在广阳镇内发现了一个躲藏的日军。
陈士榘立刻赶到现场,他发现,这个日军被困在一个小院子里,正不断地向外射击。
为了避免误伤,战士们并没有贸然进攻,陈士榘见状,马上用刚学的日语喊话,劝他们投降,这个日军并没有理会,依然在顽抗。
陈士榘判断,这个日军很可能已经弹尽粮绝,他果断地带人冲进了院子。
进入院子后,他们才发现,这个日军并非弹尽粮绝,而是被卡在了村民装粮食的箩筐里,动弹不得。
但俘虏的手中紧紧握着一把配刀,口中喊日本天皇所授不能交,陈士榘用手枪指着他,毫不客气地伸手一把夺下他的军刀,严肃地告诉他:“你现在是我的俘虏,必须交出所有武器!”
最终陈士榘命令手下把他们带回了旅部,这个日本兵是八路军在抗战初期抓到的第一个战俘。
他的被俘,不仅让陈士榘完成了心愿,也让林彪师长松了一口气。
最初,八路军的主要目标是歼灭敌人,对于抓俘虏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随着战争的进行,他们逐渐意识到,抓获日军俘虏,对于了解敌情、开展宣传工作、瓦解日军士气,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广阳战斗中,林彪师长特别强调抓俘虏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八路军高层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
而陈士榘的抓俘行动,则为八路军的情报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
通过审讯俘虏,八路军可以获得关于日军兵力部署、作战计划、武器装备等方面的重要情报。
这些情报,可以帮助八路军更好地制定作战计划,提高作战效率,此外,抓获日军俘虏,也可以用来开展宣传工作。
通过宣传日军俘虏的待遇,可以瓦解日军士兵的斗志,促使他们投降,更重要的是,抓俘行动本身,也体现了八路军的人道主义精神。
尽管日军在战场上表现得十分残暴,但八路军依然坚持优待俘虏的政策,这与日军的暴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