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女子花费2.9万元,在全国最大的黄金交易集散地购买一款重49.18克的黄金,并缴纳25元送检,鉴定结果为真,一个月后,女子送往奢侈品店回收,谁知工作人员剪开手镯后,竟然出现疑似是水的透明液体,黄金也因此缩水2.51克,损失1500元,工作人员称:这是骗外行的老手段了…… 黄金的光辉、重量以及独特的价值感,令人无法抗拒。但正是因为这份难以抗拒的诱惑,黄金市场也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充满欺诈与迷雾的战场。 上海的彭女士精心选择了深圳水贝市场,花费了2.9万元,购买了一条看似完美的黄金手镯,重49.18克,纯度999‰。 几个月后,当彭女士将手镯带到回收商铺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回收员拿着手镯轻轻敲了敲,顿时,手镯内的透明液体流了出来。工作人员掂量着她的手镯,目光逐渐变得谨慎,动作也开始变得细腻而严谨。 经过仔细观察,工作人员揭开了这个看似完美无瑕的手镯背后藏着的隐患:注水。 换言之,手镯的重量缩水了2.51克,彭女士损失了1500元。 在回收店工作人员的解释中,彭女士才意识到,虽然手镯表面经鉴定机构确认了其纯度,但黄金的内部成分却没有经过检测。 一些不法商家通过将水或透明液体注入黄金饰品中,增加其重量和体积,从而欺骗消费者。这种手段虽然精妙,却极其低廉。 在外人看来,这些黄金饰品可能无可挑剔,但一旦拿到专业设备进行重测或在极端条件下处理,问题便暴露无遗。 这一发现让彭女士的黄金投资变得十分尴尬。 在她购买的黄金饰品中,流出的透明液体正是这种注水手法的核心,商家通过这种手段,不仅提高了黄金的重量,也因此赚取了更多的利润。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黄金的纯度和重量才是购买时最重要的标准,任何其他的掺水或杂质,都会影响其投资价值和市场价格。 而彭女士在回收店的遭遇,也只是这一场黄金骗局冰山一角。 水贝市场虽然是珠宝行业的集散地之一,但其中的许多商户并不具备足够的资质或监管压力,导致了这些欺诈行为的泛滥。 在这里,消费者往往被低价黄金吸引,但他们往往忽略了背后可能隐藏的陷阱。而那些企图通过假冒黄金牟取暴利的商家,也在利用黄金的特殊地位和市场规则,玩弄着消费者的信任。 问题的根源在于,黄金市场的鉴定环节本身并不完备。 虽然许多机构声称可以对黄金的纯度和重量进行精准检测,但实际上,大多数检测只能针对黄金的表面层进行分析。 即便你支付了额外的费用获得了“权威”的鉴定证书,它依然不能揭示黄金内部可能存在的水或其他掺杂物。 即便发现问题,由于缺乏充分的证据,也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有效维权。 一方面,商家的行为往往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且许多商家依靠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技术手段,使消费者很难从表面看出问题;另一方面,市场监管的不完善,也使得不少商家可以心安理得地以次充好。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旦遭遇欺诈,即便有相关证据,在面对商家的反击时,往往也会陷入维权的困境。 因为在这一领域,标准并不统一,相关法律也缺乏足够的支持,消费者即便投诉,最终能否得到公正的处理也未必能够保证。 尽管一些专业机构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购买建议,如尽量选择品牌专柜,保存好交易凭证和检测报告等,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如何识别黄金的真假仍然是一个难题。 正如一位业内专家所言,“在黄金的世界里,价格不一定代表质量,只有真正懂得如何分辨的消费者,才能避免成为不法商家的牺牲品。” 在这个光鲜亮丽的黄金市场背后,黄金的魅力依旧存在,但它的光芒,却不能掩盖潜藏其中的危机。 【信息来源:卖15元1克的假黄金还提供“足金”鉴定书,揭秘假黄金骗局 2024-11-13 11:32·湖南日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