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获奖推文24/67656的表述引争议#【#高校宣传不能深陷优绩主义#】近日,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号发布了文章《24/67656,他们拿下浙大最高层次奖学金》,旨在介绍该校最高层次的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的得主。然而,该文章却引发了争议。
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标题以分子分母的形式强行将所有学生置于同一竞争赛道,并隐含着胜负之分,这种做法显得狭隘且片面。许多学生并不热衷于追求校内荣誉,而是选择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耕细作,这些经历往往难以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因此,将这些学生简单地视为“分母”是不公平的。
其次,文章提及了每位获奖学生的毕业中学,似乎隐约透露出一种“出身论”的倾向,这不禁让人质疑:是否在暗示“寒门再难出贵子”?一些学生的辉煌似乎从中学时代就已开始,这背后可能与家庭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已经步入大四的本科生,甚至是硕士、博士研究生而言,再强调中学背景又有何意义?
在“优绩主义”理论的框架下,我们可以重新阐释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号发布的文章中提到的竺可桢奖学金得主的情况。“优绩主义”主张根据个人的成就和功绩来分配社会的资源和机会,强调“能者多得”的逻辑。这种理念在表面上看似公平,因为它提倡基于个人努力和才能的回报。然而,“优绩主义”泛滥可能导致对“成功”的单一定义,即那些在学术和科研上取得显著成就的人被认为是“优秀”的,而那些在其他领域努力但成绩不显著的人则被边缘化。这种单一的成功标准忽视了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每个人独特的价值和贡献。
高校宣传不能深陷“优绩主义”。高校的官媒应该尝试更加多样化的内容,不应仅有换汤不换药的“全员保研的学霸寝室”、令人羡慕的“六边形战士”,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展现他们各个方面的成就和努力。同时,也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焦虑和就业焦虑,探讨普通学生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总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官方媒体更应该承担起塑造健康校园文化、传递正面价值观的责任。在报道奖学金得主等优秀学生的同时,也应关注那些在不同领域默默努力、追求卓越的普通学生,给予他们同样的尊重和鼓励。高校官媒的报道不应仅仅成为展示成就的平台,而应成为激励所有学生发现自己潜力、追求个人成长的催化剂。期待高校官媒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生的需求,以更加包容和多元的视角,讲述每一个生动的故事。来源|红网
卧槽,一年接着一年,每次发生的中国教育、中国学校、中国学生、学生家长等的“丑闻、负面新闻”等等,让人三观扭曲、三观尽毁等!![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个人感觉没什么,1/70亿,他成为了蓝星上最富有的人。没什么问题。
公平公正,不能渐行渐远!
高校不按学术成绩评定学生,那按什么?按商业,按体育,按情商?按社会资源?那是社会其它行业的方向啊。
这篇文章纯粹就是典型的无事生非,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干啥都能胡扯出一堆
真是没事可干了,有本事你先上浙大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