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辽宁实践,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路径,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坚守正道夯实思政课根基
坚持“在马言马”的鲜明底色。学院坚持“在马言马”的思政课建设根本原则,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强化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第一要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着力将各门思政课打造成为铸魂育人的主干渠道、灵魂课程。
讲好“三大纵深”的内涵逻辑。学院准确完整把握思政课的本质,通过开展集体备课,立足伟大实践,依靠深刻严谨的剖析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纵深”,凭借鲜活动人的史实讲深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纵深”,采用古今融合的视角讲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做到用精辟的理论说服学生、用伟大的历史感召学生、用厚重的文化涵育学生。
强化“四个认同”目标定位。学院注重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以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作为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在教育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上下大功夫,在引导学生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上下硬功夫,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创新模式提升思政课实效
以学生为中心转换创新动力。学院对本、硕、博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精准定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直面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难点问题,对学生的思想困惑“把脉定向”,根据学情组织课堂教学。以贴近学生为导向,将讲好学生身边事、学生关心事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支点,增强思政课吸引力、亲和力。
以数智技术激发创新活力。学院将思政课传统优势与数字、智能技术有机结合,在实现思政课在线课程全覆盖的基础上,以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引,深化思政课数智化教学研究,创建数字化教学资源,打造网络思政“金课”,使教师与学生在研学互动中共同把握时代感、体验科技感、提升获得感,使思政课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以搭建平台凝聚创新合力。学院通过承办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赛、承办辽宁省思政课教学集体备课会、第33期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为思政课教师提高理论素养、增强教学能力搭建了理论学习、教学展示、思想交流的平台;通过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教育学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专项课题、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立项课题等基建项目,激励教师深入探究思政教学创新。
打造特色彰显思政课魅力
感悟地方发展的磅礴力量。学院组建“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调研小组,深入挖掘辽宁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新时代新“六地”的目标定位与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在各门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在各地各行业取得的成效,充分发挥辽宁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
弘扬地方历史的育人价值。学院邀请抗美援朝老战士孙德山开展座谈,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姜妍作专题报告,通过辽宁英雄、辽宁工匠讲述辽宁故事,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学生用红色基因熔铸思想品格、以时代精神砥砺强国之志,树立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的崇高理想,致力为民族复兴、辽宁全面振兴提供强大思政引领力。
投身辽宁建设的生动实践。学院与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市委党校大梨树培训基地举行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拓展实践场地、搭建实践平台。学院组织学生返家乡开展理论宣讲、走访参观、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学知识、长本领、作贡献,激发学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责任担当;组织师生观看“同上一堂思政大课·闪亮的坐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蕴含的精神品质。
(作者:曹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