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传统企业出来,觉得量力而行还是很重要的。除了成本控制之外,就是扩张的节奏也要很好地把握。”
这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华汽基金会理事长付于武,于2024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期间,接受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时,针对“复盘造车新势力过去10年”这一问题给出的分享。
同时,这位自1970年便投身汽车行业的老汽车人,在专访中还谈及他对于饶斌奖、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造车新势力得失、自动驾驶等话题的深入思考。
车企在新时代需要寻求合作道路
时至今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汽车新四化已经在汽车行业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中国汽车也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迅速发展壮大。不过,新的时代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更向所有行业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中国车企未来的发展走向,付于武认为,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合作”。他表示,“中国现在的车企太多了,传统、新势力,今后还有一批外资独资的,今后这条路要怎么走?我觉得我们一定会打造国际品牌、百年老店,产业的重组、集团化的发展可能也是一个趋势。不集团化,不形成规模效应,企业竞争力就不够。到了智能化、电动化时代,大家都开始寻求合作,因为投入太大了。”
而当复盘造车新势力过去十年最值得肯定和反思的内容时,付于武认为,新势力最值得肯定的是发挥了“鲇鱼效应”,其创新、活力和品牌建设都极有特色地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而在反思部分,作为老汽车人的付于武表达了一定担忧。
“造车新势力十余年发展中优胜劣汰,如今留在‘牌桌’上的也就十几家,而淘汰的却有300多家。留下的每一家都是在千军万马中杀出血路而来,都非常优秀,但这仍不能确保他们能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继续生存下去。所以我觉得它们还是要有忧患意识,寻找下一条发展道路。”付于武提示,“老传统企业要有忧患意识,不转型就失败。新势力也有,如果不合作不谋求变,可能你在牌桌上留多少年也是个问题。”
培养中国汽车产业人才怎么强调都不过份
付于武还强调,“什么也代替不了团队和人才,中国必须加快培养汽车产业需要的高端人才,在人才培养上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怎么支持都不为过。”
作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于2014年与张进华、赵福全、孙伯淮、管欣、葛松林、刘世全等多位行业资深人士共同捐资并发起成立了北京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以下简称“华汽基金会”),成为国内首家为推动汽车科技进步、创新发展、鼓励创新人才创立的非营利公益组织,也是汽车行业惟一中立的公益组织。
过去十年间,华汽基金会聚焦于汽车产业的创新和汽车产业人才培养。付于武谈道,“针对老汽车人,我们设立饶斌奖;针对年轻人,我们支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例如大学生方程式,从油车到电车再到无人驾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还有很多项目,包括针对海归人员。改革开放40年,海归人员发挥了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过去这十年,我们大大小小做了些事情,我觉得可能还不够。往后十年,我们还是要聚焦创新,聚焦人才成长,我们特别希望持续地创新引领,能够唤起中国汽车科技界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创新铸魂,实现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下全球主要国家之间的共识,同样也成为汽车全行业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之一。在融合、协同、创新之外,付于武着重提到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行稳致远、登高望远,这是下一代下一个十年、二十年我们的共同使命。”
而当问及未来中国汽车还应着力突破哪些点,才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时,付于武认为,“今后汽车产业的使命不仅是做强,而是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核心是创新。第一,一定要用创新铸魂。第二,要聚焦核心技术,全面取得重大突破,我们呼吁、引导、期望0到1的突破。第三,整个产业要进入高质量发展,要弘扬汽车文化,发展行业自律,提倡核心价值观,肩负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在整场专访中,“创新”是付于武谈及中国汽车产业时最高频提到的词汇。同时,这也是这位见证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再到引领市场的“汽车人”眼中,最能够引领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付于武表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我们今天到3000万辆的规模,出海有600万辆,是不是我们的创新做得够了呢?我觉得跟理想状态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这位汽车行业的前辈眼中,中国车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应该在其发展过程中,“提倡积极、阳光的价值观,企业是要盈利的,是有社会责任的,头部企业更要肩负起这个使命。要真正做到全球领先、产业强国且打造国际品牌,建设百年基业,还需要汽车产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