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伊始,国际经济舞台上的一出大戏正在上演。据新华社报道,2023年日本的GDP增长显得乏力,恐怕将面临着被德国超越的可能。
尽管最终数据要在2月15日揭晓,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信息显示,日本前三季度的GDP为3.1万亿美元。而与此同时,德国公布的GDP数据则高达4.457万亿美元。
这样的差距,意味着日本若想在最后时刻保持领先,其第四季度的GDP必须比去年同期暴增30%,这无疑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不过在这一经济格局巨变的背后,德国的经济状况也并不如数字所显示的那么乐观。
受俄乌冲突、能源危机以及国内通货膨胀的多重影响,德国经济正面临衰退的阴影。
近期,因财政压力而削减农民补贴的决策,更是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罢工和游行,凸显了德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捉襟见肘。
这样的困境下,“脱欧”的声音在德国再次响起。德国选择党领导人魏德尔在《金融时报》的采访中语出惊人,他表示,如果欧盟不进行必要的改革,德国应考虑效仿英国举行脱欧公投。
作为德国的第二大政党,选择党的这一态度无疑反映了德国国内对欧盟政策和当前经济形势的普遍不满。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9年,选择党就曾发表过类似言论,甚至在2021年将“脱欧”纳入党纲,足见其对于欧盟束缚德国发展的担忧。
然而,想要复制英国的脱欧之路并不容易。德国法律规定,除非涉及州疆域的重新划分,否则不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投。因此,选择党想要实现“脱欧”的目标,首先必须成为执政党。
但现实是,尽管选择党的支持率稳居第二,但与排名第一的保守派联盟仍有10%的差距。加之德国对极右翼政党的警惕性极高,选择党在未来几年内执政的可能性并不大。 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一些西方媒体开始将德国经济衰退的责任推向了中国。
美国《财富》杂志网站的一篇报道指责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崛起对德国汽车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以比亚迪为例,报道称其在全球市场的强劲表现已经对德国传统汽车巨头如舍弗勒、大陆集团和采埃孚构成了直接威胁。在美国媒体看来,似乎正是中国车企的异军突起,导致了德国经济的困境。
这样的指责显然是片面的。如果中国车企的崛起真的对德国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那么德国的财政赤字理应逐年攀升,而非减少。
此外,一个巧合的数据是,2023年德国的预算亏空恰好与其为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价值相等,均为170亿欧元。这一数字或许揭示了德国经济低迷背后更为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媒体草率地将责任归咎于中国,不仅有失公正,也让人怀疑其背后的动机。
德国经济的起伏,无疑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国际政治、经济周期、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因素。
将单一因素放大为全局原因,不仅简化了问题的复杂性,也可能掩盖了更为深层的结构性问题。
对于德国而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应对这一系列的挑战,而不是像美西方部分国家一样“甩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