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湖北,72岁聋哑老人一辈子打光棍,也没有亲人!本以为要孤独一生,谁知,同村非亲非故的小伙7年如1日给他送饭,把他当成亲大伯对待!有人说这是伪善,骗流量,小伙却问:“那我要是伪善一辈子呢?” (信息来源:绵阳日报2024-08-21《男子常年给大伯送饭菜,是村里一无儿无女的老人按辈分叫大伯。当事人: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帮助他,虽然他不会表达但是他心里都知道…》) 这位聋哑大伯虽然无妻无子,但是有这么一个孝顺的侄子,也许也是另一种幸运。 刘先生原本在城里工作,过着普普通通的都市生活。七年前,一次回乡探亲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次回乡,他偶然遇见了这位在大伯,一位在田间劳作的孤独身影。 大伯的境遇令人心酸:年过七旬,无儿无女,又身患聋哑,智力略有障碍,独自一人在破旧的村子里生活。他靠着种地和做些简单的清洁工作维持生计,生活拮据。 刘先生对大伯的印象并不陌生。小时候,家境贫寒的刘先生一家,曾多次受到大伯的接济。大伯虽然不善言辞,却总是默默地将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送给刘先生一家。这份来自长辈的关怀,刘先生一直铭记在心。如今,看到大伯孤苦无依的身影,儿时的记忆涌上心头,一种莫名的酸楚感油然而生。 那天中午,刘先生从家里盛了一碗热腾腾的饭菜,走到田间,递给了正在劳作的大伯。大伯先是一愣,随后接过饭碗,眼神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激。或许是长久以来的孤独,让他对这份突如其来的关怀感到意外和感动。而刘先生,也被大伯的眼神深深触动,一种责任感在他心中萌芽。 城市的生活虽然繁华,却让刘先生感到迷茫和空虚。大伯的出现,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决定放弃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陪伴和照顾这位孤独的老人。 回到村子后,刘先生和妻子商量,每天中午多做一些饭菜,给大伯送去。这一送,就是七年。七年的时间里,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农忙农闲,刘先生都坚持每天给大伯送饭。从最初的田间地头,到后来大伯家简陋的餐桌,一碗热饭,连接着两颗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先生和大伯之间的情感逐渐加深。大伯虽然无法用言语表达,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感激。他把自己辛勤种植的蔬菜、瓜果,以及自家养的土鸡,都送给了刘先生。刘先生也越来越了解大伯的需求,他会根据大伯的身体状况,精心搭配饭菜的荤素,确保营养均衡。 刘先生并非没有想过让大伯搬来和自己一起住,但大伯总是婉言谢绝。或许是不想麻烦刘先生,或许是习惯了独居的生活,他更愿意守着自己那一方小天地。刘先生理解大伯的想法,尊重他的选择。为了确保大伯的安全,他在大伯家里安装了监控,以便及时发现意外情况。 在网络时代,刘先生的善举被记录下来,分享到了网上。这些视频没有华丽的剪辑,也没有煽情的配乐,只是简单地记录了刘先生给大伯送饭的日常。然而,正是这份朴实无华的记录,触动了无数网友的心弦。 当然,网络世界并非只有赞美,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说刘先生是“作秀”、“伪善”,是为了博取流量。面对这些质疑,刘先生并没有过多辩解,他只是淡淡地反问了一句:“那我要是伪善一辈子呢?” 是啊,一次两次的善举或许可以伪装,但七年如一日的坚持,又岂是伪善所能解释的?刘先生的举动,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和担当。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什么是超越血缘的亲情。 大伯虽然聋哑,却能感受到刘先生的真诚和关怀。他会用刘先生家的筷子吃饭,但总是反着拿,似乎是怕弄脏了筷子。这个小小的细节,让人不禁动容。逢年过节,刘先生还会把大伯接到自己家一起过节,就像家人一样。在刘先生的陪伴下,大伯的晚年生活不再孤单,充满了温暖和快乐。 对此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