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29日,一声巨响划破北京城的夜空,被惊醒的居民循着声音朝北方望去,只见北京火车站的上空,冒出滚滚浓烟,此时人们才意识到,北京火车站发生了爆炸。北京火车站每天都有庞大的人流量,即使在深夜,站内也聚集着众多赶路的乘客,发生如此严重的爆炸,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相关部门立即赶往现场,对爆炸原因进行调查,国内外的媒体也纷纷闻讯而动,对这起特大爆炸案进行了报道。就在这时,北京公安局突然收到两封恐吓信,很显然,这并不是单纯地爆炸案,极有可能是有目的性的恐怖袭击。
随即,邓公紧急召开会议,对凶手进行全力追捕。然而,当凶手落网后,邓公却宣布取消一项实施了20年的政策。这起爆炸案为什么会牵扯到国家政策?凶手到底是谁?这背后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北京火车站,矗立在这座城市的核心地带,是一座占地数十万平方米的巨大运输枢纽。这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们,他们背负着行李,满怀期待地踏上自己的旅途。1980年10月29日这天,火车站和往常一样,匆忙的旅客摩肩接踵,奔赴着属于自己的目的地,没有人注意到,危险正在悄然逼近。
角落里,一名男子提着铁桶,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候车室,他用绝望的目光扫视着周围,见没人注意到自己,便点燃了炸药。伴随着一声巨响,火车站二楼的候车室火光冲天,滚滚的黑烟弥漫在上空,惊慌失措的旅客们叫喊着四散奔逃。
候车室内的椅子、售票机以及广告牌等物品,在巨大的冲击力下砸向众人,来不及躲闪的乘客,无助地倒在血泊中,刺鼻的血腥味在空气中散开。突如其来的爆炸,让整个火车站笼罩在死亡的恐惧中。
这起严重的爆炸事件,导致9名旅客失去生命,89名旅客身受重伤。北京市公安局立即和铁路公安展开合作,成立了专案组,对爆炸事件进行调查。很快,警方就查明了凶手的身份,此人名为王志刚,是一名知识分子。
王志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内大批城市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前往农村体验底层老百姓的贫苦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志刚也成为了一名知青,1968年,他坐上了前往山西的列车,并在陕西省万荣县插队。
但王志刚家境优越,自幼就没吃过什么苦,根本无法适应农村的艰苦生活。1973年,王志刚听闻只要当过兵,就能够被分配到机关单位工作,他觉得这是离开农村的好机会,便应征入伍,进入铁道兵部服役。
天不遂人愿,好不容易在部队里熬完三年,服役期满后,满心期待被分配到机关单位的王志刚,竟阴差阳错地成为了运城拖拉机厂的一名维修工。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较为稀缺,他始终觉得自己能有更好的前程,没想到却沦为一名工人。
他不甘心过这种一眼就能看到头的日子,便向领导申请调离,希望能够回到北京,回到那个安稳又舒适的家里。但上级领导并没有批准他的申请,尝试多次无果之后,王志刚出现了消极情绪,对工作也出现懈怠,只要有空,他就扔下工作跑去钓鱼。
他的表现让上级领导感到失望,就连女友也因为他没有上进心,选择跟他分手。重重打击让王志刚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他开始钻牛角尖,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逐渐扭曲的心态让他变得越发极端,他便以钓鱼打鸟有需要为由,多次向工友借子弹和炸药等。
1980年10月27日,他给好友写下一封信,告诉好友自己即将离开,并让好友不要找他。10月29日,他带着作案工具前往北京火车站,决定用同归于尽的暴力方式,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和对命运的控诉。
这种报复社会的行为影响极其恶劣,国外媒体抓住这个机会,大肆渲染,制造舆论,甚至有媒体记者在镜头前暗示,称这是有人蓄意报复,一时间,北京火车站遭遇恐怖袭击的新闻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查明王志刚的作案动机之后,邓公立马就意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存在诸多弊端,王志刚的爆发或许会激起更大的民愤,于是邓公当机立断,宣布取消这项政策。自此,实施了20年的政策被叫停,在邓公的带领下,国家成立了劳动总局,对知识青年进行管理和分配。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提倡的政策,当时国内城乡发展存在极大的差距,为了让全国经济步入正轨,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毛主席才提出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这项政策在当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村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然而20年过去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国内的发展状况和二十年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已经不再符合当时的国情。因此邓公此举,是非常明知的,国家政策应顺应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如果一味的任由其发展,很有可能会酿成更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