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东去看“航空大片”!商业航天这个新赛道,山东“出圈”!

齐鲁壹点 2024-12-18 19:08:4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蔡宇丹

中国版“星链”排队发射,民营商业航天迎来新纪元,山东近海发射点扩容,产业红利期助推,坐拥全国唯一海上商业发射母港,烟台开商业航天这个“新局”站上风口。

1.到山东去看“航空大片”

到日照去看“航空大片”!

12月19日18时30分左右,日照近海将实施海上火箭发射任务。国电高科将通过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火箭在海上发射平台进行天启星座“一箭四星”(第33-36星)专箭海上发射。

这次海上发射,是由海阳“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担负海上卫星发射任务,发射海阳总装出厂的“谷神星一号”火箭,这也是“海阳造”火箭执行的第14次发射任务。

在山东近海发射,让日照这个“最佳观测点”蹭了一把热度。根据媒体报道,万平口景区或者附近高层视野较好的地方,均可免费观看这部“航空大片”,限300人、收费480元的“亲临火箭发射现场,开启航天之旅”的“卫星发射科普研学营”也启动起来。

5月29日,“谷神一号”首次在日照附近海域成功发射,让日照在央视、央广网、新华网等权威媒体报道的对象。

日照山海天“星岛蓝碳计划”主题公园早早聚集了众多前来观看火箭发射的游客,在宇宙主题公园里看火箭发射,让游客很有代入感。更有游客直接乘船,在海上看火箭升空。

在“商业航空”这一新质生产力的带动下,商业航空+旅游又成为地方撬动经济的一个新热点。

5月29日,“谷神星一号”在日照附近海域发射,是“东方航天港号”首次自航出海,从烟台海阳的东方航天港启程,航行至日照附近海域执行发射任务。

“谷神星一号”火箭由星河动力公司研制,这是我国第二款正式入轨的商业火箭,2020年11月首飞成功。2023年9月5日,“谷神星一号”在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发射4颗卫星卫星,此是“谷神星一号”首次海上发射,也是我国民营火箭公司首次开展海上发射任务并取得成功。

为什么选择在日照近海发射?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滕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山东近海的发射点位包括海阳连理岛、日照近海点位,还准备在威海附近海域选取新的发射点位,这些点位覆盖了70%以上卫星轨道的需求。现在,山东海上卫星发射正在逐渐固化海上发射点位,把点位连成片,形成“发射场效应”。

此次选点日照近海作为山东近海新的发射点位,迈出了山东省海上航天发射从海阳一个“点”,逐步扩展到海上发射“场”的跨越性一步。

山东近海发射点的扩容之势,无疑让烟台、日照等山东海滨城市在“商业航空+旅游”这个细分赛道有了更广的拓展空间。未来,“到山东去看卫星发射”或将成为山东文旅一张“新名片”。

2.全国唯一海上商业发射母港,火箭发射“前店后厂”

当海阳成为全国唯一的海上商业发射母港后,山东开的商业航天这个“新局”。所谋远不止文旅这个“副业”。

从2019年6月开始,“海阳造”火箭已完成13次发射任务,今年至今已完成5次发射任务,将3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与2023年相比,发射频次和发射卫星颗数呈现倍增状态。

一颗颗商业卫星正排着队,在山东等着上天,这样一个场景,投射出当下商业航天产业的火爆,处于发展红利期的商业航天产业呈现出“星多火箭少,箭多工位少”的供需不均衡状况。

目前,我国商业火箭发射大多集中在酒泉、山东海阳和海南文昌(计划)三地,其中不少工位还尚在建设。

2020年9月15日,“长征十一号”在黄海海域采用“一箭九星”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组卫星送入轨道,这是我国第一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2023年9月5日,“谷神星一号”作为民营火箭公司,在海阳附近海域首次开展海上发射任务并取得成功。

这两次节点性事件,奠定了山东近海发射在商业航天发射领域的地位。现在,山东正抓住产业红利期扩大海上发射优势,将近海发射地点从海阳扩展到日照,将发射点扩大为发射场。

今年9月,海阳东方航天港举行产业发展大会,加快布局打造东方航天港、烟台卫星产业园、空天海战略装备智造城等园区。

随着千帆星座、国网星座等大型卫星星座的逐步组网,未来几年商业火箭发射数量将激增,商业发射工位越加抢手,加快山东近海发射场的布局和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这次海阳东方航天港产业发展大会上透露,海阳东方航天港已形成“一站式”发射服务模式,具备“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保障能力,可满足我国70%商业卫星入轨发射需求,成为全国唯一的海上商业发射母港,目前具备年产微纳卫星50颗、年总装火箭50发的能力。

关键是,东方航天港的火箭制造园区和发射港区直线距离只有6公里,火箭生产组装完毕可“出厂即发射”,不像其他陆上发射基地需要把火箭拆分运到发射地组装后再发射,将以往转运过程中上千公里运距大幅降低,这种制造、发射一体化降低卫星发射成本。

这次大会上,东方航天港对外透露的目标是,2027年东方航天港将实现“百次海上发射、百发火箭量产、百颗卫星上天、百亿营业收入”。

公开报道显示,自2019年首次海上发射以来,截至今年11月,东方航天港先后完成13次发射任务,累计将75颗卫星送入太空。

3.“太空生意”正热,卫星“超级工厂”来了

随着商业航天热度上升,各地卫星工厂、火箭工厂纷纷奠基启动。

其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位于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的卫星超级工厂。这个亚洲在建最大卫星超级工厂年产1000颗卫星,将于2025年6月投产,首颗试验卫星预计12月下线,可实现卫星“出厂即发射”。

中国需要这么多卫星吗?做太空生意,“钱景”如何?

目前,我国在轨的商业卫星已超过350颗,从天气预报到外卖配送,从手机导航到抗洪救灾,广泛应用于通信、遥感、导航等多个领域。

以遥感为例,根据新华社消息,2023年11月举行的首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上的信息,截至2022年末,我国民用遥感卫星在轨工作294颗,其中商业遥感卫星在轨工作189颗,占比超过六成。2022年我国新增商业遥感卫星为2021年的3.3倍、2020年的6.4倍,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今年11月华为的发布会上,余承东宣布将在2025年下半年开启测试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这意味着,低轨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这块“大蛋糕”正待新鲜出炉,未来,支持三网卫星通信的智能手机或将走入大众。

今年5月29日,“谷神星一号”发射的4颗卫星,就是用于提供低成本的物联网信息服务,满足航空、海事、林业、地震等军民应用方向的海量数据采集需求。

中国正在建设的天基物联网,就是借助卫星物联网设备,应用在跨境物流领域领域,比如一列货运火车从武汉到欧洲,其运行轨迹在大屏幕上显示得清清楚楚。而10年前,集装箱到了海上陆上没有信号覆盖的地方,彷佛人间蒸发。

2024年9月6日,吉利旗下未来出行星座的第三批10颗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该星座通过三个轨道面30颗卫星,24小时覆盖全球90%的区域,为海外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这是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按照规划,吉利预计两年内完成72颗卫星部署。

目前,吉利汽车旗下的极氪、银河多款车型可实现双向卫星通信服务。这意味着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出海后,只要有卫星通信,可以丝滑地向全球用户提供车载网络服务。

依托于吉利的汽车产业,吉利未来出行星座被业内视为民营“中国星链”。目前,吉利旗下时空道宇打造了卫星量产工厂,从下单到卫星出厂全流程控制在28天,量产后每天可出厂1-2颗卫星,可实现年产卫星500颗,生产成本降低45%。

4.25000亿独角兽诞生,中国“星链”大干快上

全球科技与资本的激烈角逐中,太空已经成为新的战场。

12月12日,彭博社报道了SpaceX一起回购股票事件,此次回购意味着SpaceX估值达到3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000亿元),一举超过字节跳动,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独角兽企业。

SpaceX为什么荣登全球估值最高独角兽企业?

截至目前,SpaceX已累计发射超7000颗星链卫星,在轨6396颗,占全球在轨总量的60%。星链现已正式落地10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全球订购用户超370万,并且开始盈利。

关键是,近地轨道“坑位”有限,地球近地轨道最多可容纳大约6万颗卫星。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将4.2万颗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一旦星链占据了大量轨道和频谱资源,其他国家需要避开已申请的频段和轨位以避免相互干扰,客观上就会压缩其他国家在太空探索的空间。

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明确要积极打造这一“新增长引擎”。

中国星链开始实质性组网建设。12月16日,中国星网的“国网星座”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批量组网发射,共发射10颗卫星。

国网星座是我国第一个巨型卫星互联网计划,也是我国首个空天一体6G互联网计划。根据《中国航天》杂志《巨型低轨星座发展现状及启示》一文介绍,国网星座计划未来5年内发射约10%卫星,2035年完成全部卫星发射。按此计算,国网星座2030年前要发射1300颗卫星,2030-2035年完成剩余1万颗卫星组网。

前几个月内,另一个大型低轨卫星互联网千帆星座已发射3组、共计54颗卫星组网。

中国“星链”的大干快上,使得发射用的火箭、卫星、火箭发射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以致于出现了“卫星排队等着上天”的情况。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6.6万家商业航天相关企业,其中超四成属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近10年来,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大幅增加114.9%至0.67万家,达近十年注册量峰值;2023年共注册1.69万家,创近十年注册量新高。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共实施了67次航天发射,其中26次为商业发射,发射成功率96%;当年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

这些数据,再次见证了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爆发期。

5.山东国资密集布局,烟台在新赛道起飞

11月1日,四川凉山州委一把手到海南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调研取经,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如何通过发射能力建设形成产业链,同时探讨商业航天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目前,文昌国际航空航天城现已集聚航天类企业家近千家。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在地,随着老式火箭退役,西昌如能拓展商业航天产业,对原有资源转型将是个机遇。

9月3日,随着注册资本10亿元的四川发展国际商业航天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发商)的成立,凉山这个当年“三线建设”的腹地有了新动静。

四川发商的股东包括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凉山州发展(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昌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企业,均为国资及省市管企业。随着四川发商这个四川首家省级国资商业航天公司的成立,凉山规划建设商业航天基地和西部商业航天港建设正式提上了日程。

山东国资也在密集布局商业航天这一战略新兴产业。

2021年,鲁信创投投资了国内首家民营商业航天热控系统供应商微焓科技。在鲁信创投撮合下,微焓科技与山东大学技术团队深入合作,在山东设立子公司。今年9月,捷龙三号运载火箭在海阳发射的“天雁15星”的热控分系统,就是由微焓科技山东子公司负责研制实施的。

在航空航天领域,鲁信创投已投资蓝箭航天、微焓科技、鸿侠科技、宏科电子等十余家创新企业。今年珠海航展,鲁信创投旗下基金投资的蓝箭航天、珠海天晴空天科技、江苏润孚动力、朝阳微电子等多家航空航天领域创新企业携尖端产品亮相。

烟台的航天产业也正乘势起飞。

2019年6月5日,由航天一院研制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海阳附近海域进行首次海上航天发射。这次试射成功后,烟台抓住机会谋划商业航天产业,在海阳设立东方航天港,围绕海上发射全产业链布局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打造国际一流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区。

这一设想被迅速纳入山东省顶层设计。2021、2022、2024年,东方航天港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烟台海阳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被列为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一期被列为2021年省重大项目,卫星数据应用中心、“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项目被列为2022年省重大项目,九天行歌液体火箭核心部件产业基地项目被列为2023年省重大项目,东方航天港、“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项目被写入《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现在,“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的烟台正全力增强星箭研发制造能力,加快推动山东火箭、华宇航天、东方空间等链上企业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启动卫星产业园项目建设。全力提升空天信息服务能力,加快完成“东方慧眼”星座一阶段研制工作,推动构建高精度、高分辨率星座示范系统;保障“开放地球引擎OGE系统平台”具备商业化运营能力,构建数字地球信息服务体系。

根据大众日报报道,目前,烟台市航空航天链上企业已超过70家。从全国唯一海上商业发射母港起飞,踏上商业航天这个全新赛道的烟台海阳航空航天产业集群,需要的不光是技术,更需要耐心资本的呵护与培育。

0 阅读:2

齐鲁壹点

简介:齐鲁晚报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