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里“一把手”陈局长和分管人事的王副局长说:“综合科小刘办事不牢靠,原本还觉得等马科长退休以后,小刘可以胜任综合科长这个位置, “现在看来还得再锻炼锻炼。”王副局长说完,就把小刘从拟提拔的名单上划掉了。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五陈局让小刘给市委办的领导送份文件,说完这事陈局就去省里开会了。周六陈局正在会上,接到市委办领导打来的电话,问为啥文件还没送到。陈局马上给小刘打电话了解情况,小刘说他已经把文件交给办公室的人代转了,因为要找的那位领导不在。但后来一查,原来受托的人没见到领导,打算等周一再送,因为他不知道这份文件领导周六就得用。 陈局立马打电话叫办公室主任赶回单位,亲自把文件送到市委办领导手上。 本来这周党组会要讨论中层干部调整的事儿,小刘作为综合科副科长本来可以接老马科长的班,但这回办事不牢靠,让他失去了机会。 从这件事表面看似乎不大,但却暴露出两个体制内人员不能忽视的大问题:一是要有反馈意识,如果小刘当时及时跟陈局汇报进展,陈局就能根据情况指导他怎么处理,就不会有委托别人转交的情况;二是事情要做到位,体制内强调“事出必有因”、“做事留痕迹”、“闭环管理”。要确保经手的事情尽可能可控,避免层层转托导致结果走样。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不能等到任务全完成了才回复,每个阶段的进展都应及时汇报。这样做不仅能让领导放心,也能让领导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策略。 有些人觉得没第一时间回复只是个小问题,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能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成为职场发展的绊脚石。 有人说“大事看能力,小事见人品”,我们身边总有些特别靠谱的人,他们做事有交代,每件事都能落实到位。这样让人放心的人,遇到重要任务时,领导自然会想到他们。 事情做完了不回复,就像是只完成了99%,虽然只差1%,却还是不到位。有人问不同领导要求不一样,怎么把握这个度?其实这与领导无关,而是职责所在。该回复的一定要回复,并且要根据事情的紧急程度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若等上级来催,说明你的回复已经晚了,再催一次就表示对你不放心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