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序曲】:大业七年的回眸,皇帝也疯狂

北雁寄南书 2024-07-16 21:33:36
引言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是隋朝历史上一个多事之秋,这一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无一不昭示帝国的统治根基正在被动摇,但杨广却对此视而不见,其远征高句丽的决心丝并未动摇毫未。

大业七年哪些事儿

大业七年山东、河南等地爆发洪水,30余郡遭受淹没;次年,山东又遭受严重旱灾,再加上瘟疫肆虐,灾情更是雪上加霜。天灾与人祸交织,使山东这个富饶的地方变得满目疮痍。

山东、河北一带本就是士族门阀势力强大的地区,豪强地主横行无忌,土地兼并严重,流亡农民很多。再加上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通运河,又征发了大量的山东民工,让当地百姓的生活更是难以为继。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隋炀帝吹响东征高句丽的号角,整个山东变成了进攻高句丽的人力、物力供应的大型兵站。杨广在这一带增置军府,扫地为兵,强壮男子大多被征发当兵。水师也在东莱开始造船,并摊派劳役向河北运粮,这些负担统统压在了山东人的头上。在皇帝和士族的双重压榨之下,山东人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611年(大业七年)秋,知世郎王薄于长白山雕窝峪聚众起义,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响彻齐鲁大地,唤起了无数不堪忍受压迫的农民拿起刀枪反抗暴政。科普一下,《无向辽东浪死歌》原本也没有这么文雅的名字,原名叫作《隋大业长白山谣》,这可是当时大隋朝传唱度最高的歌典了,原文内容如下: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话说王薄此人虽然出身贫寒,只是个铁匠,但却很有些头脑。除了上面的长白山谣,他还作歌曰:“要抗兵,要抗选,家家要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脏官杀个光。”歌谣迅速传遍长白山区,参加起义的人数增至万余。

有了王薄带头,山东邹平的刘霸道领导的“阿舅军”,清河漳南窦建德,以及高士达、张金称等人的反抗活动也在这一年爆发,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由此全面展开。

可惜,不管农民起义如何疾风烈焰般地传播,杨广仍然义无反顾的带领着大军奔赴辽东。他以为大隋帝国一百多万的远征军可以轻而易举的踏平高句丽,然而事实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一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具体的细节,可参见“【大隋之殇】:隋炀帝一征高句丽,真实的历史,比小说更荒诞”一文。

杨广的想法

大业九年正月初二,隋帝一道诏书飞出洛都:调天下军队齐集涿郡,再征高名丽!

大隋朝上上下下一时间都懵了,这个皇帝是癫的!举全国之力,耗费无数的第一次东征(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刚刚惨败,数十万帝国将士的尸骨尚在异乡的荒野之上无人收敛,皇帝竟然又要东征。

于是百姓怒了,越来越多的人举起了反旗,拿起了刀枪。除了之前的王薄、刘霸道、窦建德、高士达、张金称之外,孟让、郭方预,郝孝德、孙宣雅等也纷纷起兵,多则十多万,少则几万,在山东之地同官军打地是不亦乐乎,各地官军疲于奔命,叫苦不迭。

可杨广却一点都都不在意,他以为这些农民造反家们根本不懂政治,也根本没有资格参加权角逐的游戏。再直白点说就是一群暴民占山为王,拦路抢劫,根本动摇不了他对于天下的控制。事实也确实如此。

大业九年(613年),隋将张须陀率领郡兵在泰山下进攻王薄。王薄依仗自己突然取得的胜利,就不作防备。张须陀率兵掩杀攻击,大败王薄兵众。王薄收集残部向北渡过黄河,张须陀在临邑追击王薄,再次将其击败。王薄被迫北上与孙宣雅、郝孝德等起义军会合,兵众达十余万人,再次南下攻打章丘(今山东章丘北)。张须陀率领步兵、骑兵两万人增援章丘,将王薄等起义军又打得大败。

杨广的二次东征召令激怒了百姓,同时也激起另一个人的野心。而这个人不再是起于微末的泥腿子,而是出自于世家门阀的重量级人物。这个人要人脉有人脉,要背景有背景,要实力有实,可以说是当时造反的所有人当中最有资格成功的人。

这个人就是杨玄感,隋朝司徒杨素之子,同样出身弘农杨氏。

百姓造反,杨广可以不在意,但杨玄感叛乱则无异于给杨广的背后狠狠插了一刀,让杨广心生寒意。杨玄感家族在大隋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其父杨素的门生故旧遍布朝野,杨玄感可是具备登高一呼,从者云集的超能力的。

再者说,杨玄感若是反了,早就对杨广杨坚父子不满的关陇门阀安能不生二心!杨广是真怕了!

官二代造反

杨玄感对隋炀帝的不满已经不是一天两了。

面对隋炀帝杨广日益增长的猜忌和朝纲的混乱,杨玄感内心十分不安,非常担心有朝日会遭到清算,他曾与兄弟们密谋废黜隋炀帝,改立秦王杨浩。

在隋炀帝征讨吐谷浑归来时,杨玄感曾计划袭击皇帝,但被叔父杨慎劝阻,认为朝士仍团结,皇帝未失势,不可轻举妄动。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二次东征高句丽,命杨玄感督运黎阳粮草。趁着民变四起之机,杨玄感与王仲伯、赵怀义等人策划,故意延迟粮草运输,企图使隋炀帝军队断粮。他还派人召回在辽东的弟弟杨玄纵和杨万硕。

六月,杨玄感伪造使者,谎称水军将领来护儿因失期造反,以此为由在黎阳起兵,自称讨逆。李密自长安应召加入,成为杨玄感的谋主。李密提出三策,但杨玄感选择了攻洛阳的下策。

杨玄感的大军兵困洛阳后,洛阳城中竟然有四十多个高官显贵出城投降,如韩擒虎之子韩世谔,观王杨雄之子杨恭道,河南赞务裴弘策,刑部尚书卫玄,前民部尚书李子雄,兵部侍郎斛斯政,光禄大夫赵元淑等人。

这些人投入杨玄感的阵营,一定程度上助涨了他声威,但实际上却真没有发挥太多作用。因为这些人就是一群草包,骑墙派,或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官二代。但其中有一个人却是真的有能力,并且不夸张地说,这个人那怕比起杨玄感本人来说,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人就是李密,日后大名鼎鼎的魏公,瓦岗寨义军首领。

可惜的是李密向杨玄感献上中下三策,杨玄感却好死不死地取了下策,最终一败涂地。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杨玄感太急功近利了,这一点他和杨广没有一点区别。而正是这一缺点,最终将杨玄感送上了黄泉路。

结语

杨玄感在洛阳城外集结军队,经过长时间的激战仍未能攻克城池。随着隋朝的援军抵达,杨玄感的军队陷入了前后夹击的困境,不得不向西撤退。在撤退过程中,他的部队被追击的敌军击败,最终杨玄感逃至上洛(今陕西商县)。在八月初一(公元613年8月21日),他在葭芦戍遭遇致命一击。

杨玄感死了,临死之际,为了何持一个贵族的尊严,他选择让弟弟杨积善杀死自己。他从起兵到败亡,仅仅两月不至,正应了那句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但是杨广的好日子却到头了,他忽然发现,由于杨玄感的叛乱,他在臣子们中的威望一下子变低了。盛怒的杨广开始清算,凡是涉及叛乱者,不论官民一律格杀,共有三万余人被杀,六千余人遭到流放。当时接受了杨玄感赈济的百姓也未能幸免,全部被活埋了。

杨广的确是疯了,他已经忘记了是谁造成了这一切,谁才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