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征战几人回|史迪威无能,英国佬无耻,五万大军魂断异国他乡

佳霖谈历史 2023-06-25 09:22:00

1942年的春天,为了保住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十万中国军人远征异国,开始了一场艰难而悲壮的征战。

入缅之前,远征军的任务是协助英军守住仰光,挫败日军侵吞缅甸的企图。

但由于英国人始终心怀鬼胎,不同意中国远征军入缅。

加之,英军驻缅甸最高指挥官亚历山大上将无能至极,几乎是一枪不放就把仰光让给日军。

因而仰光会战计划还没实施就只能告吹。

待远征军入缅后,杜聿明调整计划,决心在同古一线构筑防线,阻滞日军前进。

可英军指挥官亚历山大素以擅长逃跑著称。

早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他就是英军第1军军长,积累了相当多的逃跑经验。

丘吉尔让这种长腿将军坐镇缅甸,同古会战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哈罗德·亚历山大

1942年3月,远征军第200师在内缺粮弹,外无援兵情况下,困守同古12天。

在这12天里,英国人不仅提前逃跑,而且还百般阻挠远征军后续部队增援同古。

无奈之下,远征军总指挥杜聿明被迫下达放弃同古,另择地点与鬼子决战的命令。

同古战役后,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对杜聿明放弃同古的命令很不满。

他觉得200师还能坚持一周时间,并认为是杜聿明的胆怯,让远征军失去了一个在同古打败日军的绝好机会。

为了拿掉杜聿明这个他认为不称职的总指挥,史迪威专门回了一趟重庆,找蒋介石告状。

史迪威当时威胁蒋介石——中国军队不听指挥,我这个参谋长干的没意思,我打算辞职!

蒋介石与史迪威

蒋介石非常讨厌史迪威,在老蒋看来,史迪威是一个为了建功立业,不惜将中国军队投入火坑的鲁莽者。

但此时此刻,老蒋得罪不起史迪威。因为他背后还站着马歇尔和罗斯福。

罗斯福3月才任命史迪威,4月就把人“赶走”,这要传出去,政治影响有多恶劣?

搞不好,美国可能会中止对华援助。

因此,尽管老蒋讨厌史迪威,但他还是妥协了,对史迪威保证:将正式授予其提升和罢免远征军任何军官的权力,并委派罗卓英为远征军新任司令官。罗卓英的位置在史迪威之下、杜聿明之上。

史迪威得到蒋介石承诺,以为可以拿捏杜聿明,便心满意足的返回缅甸,积极筹划平满纳会战去了。

但殊不知,罗卓英的到来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又进一步降低了远征军的指挥效能,导致指挥系统更加混乱。

当时的缅甸战场,亚历山大指挥英军,史迪威和罗卓英只能指挥部分中国远征军。

为什么说部分呢?

因为杜聿明的第5军直接听命于蒋介石,史迪威实际上仍然指挥不了。

亚历山大满脑子只想跑路,让远征军殿后,拖住日军。

史迪威满脑子想的是打败日军,用中国人的鲜血成就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梦。

杜聿明的打算是尽可能地减少远征军的损失,即便缅甸保不住,也要把队伍带回去。

很明显,亚历山大和史迪威都没拿远征军当人看。

而且他们的想法与杜聿明也存在严重冲突。

指挥系统如此换乱,远征军的前途也只能用一片暗淡来形容。

1942年4月3日,日军第十五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下达作战命令:

以第33师团为西路军,计划夺取仁安羌,并歼灭这个方向的英军主力。

以第55师团及后续赶到的第18师团为中路军,任务是在平满纳方向展开佯攻,吸引远征军主力。

以第56师团东路军,负责在缅东的崇山峻岭中杀出一条血路。

这三支日军,东路的56师团对远征军威胁最大。

如果让56师团直插到缅北交通枢纽腊戍,远征军的后路就被截断了。

不过腊戍远在千里之外,暂时还不受威胁。当下形势最严峻的是中线的平满纳方向。

日军第55师团经同古北上后,沿着一条两侧全是茂密丛林的狭窄通道进攻平满纳。

根据地形特点,第5军新22师在廖耀湘指挥下,采取梯次配备、交替掩护、侧面伏击和埋设地雷等办法,坚持了21天,大大迟缓了日军的北进速度。

趁着新22师缠住日军,第5军在平满纳完成集结。

第66军下辖的新38师也赶到曼德勒,随时可以增援第5军。

以第5军和新38师的战斗力,对付日军第55师团绰绰有余。

然而,就在远征军进入平满纳既设阵地,正打算大干一场时,英国人再次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关键时刻,亚历山大带着英军又跑了。

而最让人无语的是,英国人这次连跑路都显得那么业余,竟然被日军围在了仁安羌。

怎么被围的呢?

说起来也非常可笑。

4月15日,日军逼近仁安羌。

英军无意抵抗,便一面收拾行囊准备逃跑,一面破坏仁安羌地区的油田。

日军本来不知道英军底细,但远远望见仁安羌油田燃起的熊熊火光,便猜测英国佬肯定溃不成军,又打算开溜。否则不可能连油田都不算要了。

于是,日军指挥官便大胆派出一支突击队,以急行军速度,占领宾河北岸渡口,切断了英军退路。

日军突击队大概三千人,没有重武器。

包围圈中的英军约七千人,有一个装甲旅,好几十辆坦克。

两倍多的兵力,而且还有装备优势,但英军愣是死活冲不破日军防线。

外围的英印军第17师跑来救援,结果差点把自己也搭进去。

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了。眼看要完犊子,亚历山大赶紧同时向史迪威和蒋介石发电求援。

虽然英国佬屡屡坑远征军,可耻又可恨。但毕竟是友军,不得不救。

所以,蒋介石和史迪威最终同意派孙立人的新38师赴仁安羌解围。

在国军序列中,新38师绝对属于另类——这是唯一一支不要文盲的部队。

该师前身为财政部长宋子文亲手创建的税务警察总团。

由于是财政部直接拨款,财大气粗,税务总团不仅装备精良,超过了大部分中央军。而且编制也极大,合计约三万人。

淞沪会战时,税警总团在与日寇作战中,损失惨重。

会战结束后,税警总团中的精兵被顾祝同收编为40师,还余下5000伤兵没人要。

原税警总团第4团团长孙立人便把这5000人接过手,并以此为班底,在贵州重建了税警团。

孙立人的履历就不用介绍了。

作为非黄埔系出身的将领,能在中央军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足可见他的能力。

税警团重建后,经过孙立人的招兵买马,部队规模又恢复到了6个团编制。

1941年12月,东南亚战事吃紧。税警团作为留守后方的精锐,不能长期扮演看客。

于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便将税警团一分为二。

6个团中的3个团,仍留在财政部系统。

另外3个团被改编为新编第38师,孙立人任师长,隶属于第66军。

虽说新38师是新组建的部队,但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

在孙立人的训练下,新38师是当时国军序列中,战斗力最强的几支部队之一。

4月16日,孙立人收到上级指示后,派出113团救援英军。将112团移至纳特莫克,掩护第5军右翼。留下114团镇守曼德勒,

听说远征军只派一个团来解围,亚历山大心有不悦。

他认为仅靠一个团解围,无异于送死,便再次致电史迪威,强烈要求其增派兵力。

接到史迪威的来电,孙立人也很不满。

平满纳方向有日军一个师团,第5军的压力也很大。英国佬怎么遇事总想着自己呢?

但军令也不能违抗,于是孙立人便亲率112团前往仁安羌指挥战斗。

4月17日黄昏时分,112团和113团先后到达预定攻击位置,激烈的战斗很快打响。

虽然我军兵力不多,但气势很足,开场就用十余挺机枪同时射击。

日军有根据枪声的密集度判断敌军兵力的习惯,被我军这么一忽悠,当即产生误判,以为对面兵力至少一个师,心态上就慌了。

趁着日军心慌,113团在团长刘放吾指挥下,猛冲猛打,于18日正午时分肃清宾河北岸的日军。

接下来,我军只要攻破宾河南岸的501高地,便可以解仁安羌之围。

当晚,孙立人致电英军指挥官,希望第二天一起对日军阵地发起攻击。

可英军已经被鬼子打怕了,没有任何表示。

英国佬宁可做俘虏也不愿再战,我军只能单挑日军。

4月19日,天刚微微亮,113团对501高地发起进攻。

战至下午14时,501高地被攻克,日军狼狈退出仁安羌。

可就在日军撤退时,英军又闹了个国际笑话。

由于不相信远征军能击退日军,英军此时各个都是躺平状态,连跑都不想跑了,做好随时投降的准备。

远征军将士见到这一幕,气不打一处来。牺牲了几百弟兄,结果就救出这么一帮玩意。

7月20日,孙立人将缴获日军的100多辆汽车送给英国人。

当天,七千英军和五百名美国传教士及新闻记者简单打了声招呼,然后就直接跑路了。

为啥走的如此匆忙呢?

因为4月18日,英国驻印军司令官韦维尔给亚历山大发来电报:“千万不能让中国军队抓住把柄,指责英国军队不顾友军逃往印度。”

接到电报后,又恰逢仁安羌大捷,于是亚历山大便命令英军不顾一切,赶在中国军队回过神来前,撒丫子向印度狂奔。

这可以说是完全不要脸了。

英军不负责任逃跑,导致的后果极其严重。

按照计划,新38师这时候应该在平满纳与第5军合力对付日军第55师团。

但英军撤退后,新38师只能留在仁安羌,牵制日军第33师团。

如此一来,新38师和第5军就都陷入了兵力不足的被动状态。

并且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前面说了,日军4个师团兵分三路北进。

此时第33师团在仁安羌与孙立人对峙,第55和18师团在平满纳与杜聿明对峙。

东边的第56师团不受重视,轻松占领垒固,然后搭乘400辆汽车,一路快速向北猛突。

听闻平满纳东边出现日军一支奇兵,杜聿明立即建议取消平满纳会战计划,全军退守东枝,确保腊戍安全。

但史迪威不听。

在史迪威这种典型美军将领的固有认知中,没有哪支军队可以在缺乏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实行长达千里的远途奔袭。

所以,他认为56师团只是虚张声势。

史迪威

见史迪威迂腐且顽固,杜聿明只好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即派戴安澜的200师增援东线。

但正当200师准备向东枝方向运动时,亚历山大给史迪威发来一封电报,称在西线的皎勃东一带发现日军主力3000人。

史迪威收到电报后,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

巩固东枝防线,他一个师都不愿意派。现在为了救一帮丧家之犬,他竟然命令200师和廖耀湘的新22师同时增援皎勃东。

杜聿明基于理性分析,认为新38师刚刚在仁安羌击退日军,此时西线不可能有鬼子主力。英国人肯定撒谎了。

史迪威自从来到缅甸,没有一天不与杜聿明发生争执。两人心里都压着一肚子怒气。

见杜聿明又跟自己唱反调,史迪威大怒,当即又与杜聿明大吵一架。

就在两人吵架时,一直不说话的罗卓英表态支持史迪威。

史迪威是外来户,杜聿明可以不搭理他。可罗卓英是老蒋钦点的上级,杜聿明不能直接抗命。

无奈之下,杜聿明只好遵命,派戴安澜率200师前往皎勃东。

然而,当戴安澜率部抵达皎勃东后,却根本没发现日军。

远征军果然又被英国佬耍了。

而就在200师白忙活时,日军第56师团已经逼近了腊戍最后的门户东枝。

东线方面,远征军司令部虽然部署了第6军防御日军。

但第6军的防线太宽,兵力严重分散,根本无力阻止日军第56师团北进。

4月23日,指挥层的决策失误导致东线战局急转直下,杜聿明预料的情况果然出现了。

为了亡羊补牢,史迪威和罗卓英赶紧命令200师调头赶赴东线。

200师不愧是劲旅,三天时间,来回折腾了大几百里,仍然保持了战斗力,轻松收复东枝。

按道理讲,既然已经收复东枝,远征军就该全部压到东线,截断日军56师团退路,一举歼之。然后背靠国内,与日军争夺缅北。

当时杜聿明是这么想的,但史迪威不这么想。

他觉得既然东线稳定了,远征军就该在中线的平满纳或曼德勒日军来一场决战。

而就在史迪威与杜聿明第N次吵架时,罗卓英这次又支持了史迪威。

大家同事一场,罗卓英为啥总要胳膊肘往外拐呢?

这是因为罗卓英有私心,他觉得依靠史迪威可以拿到美国装备,可以掌握美式军队,有了这两条,那自己以后必然奇货可居,前程似锦了。

所以到了缅甸后,罗卓英便“压杜尊史”,对史迪威唯命是从。

罗卓英支持史迪威,这让杜聿明很无语,他只能是仰天长叹:校长糊涂啊,派谁不好,竟然派这么个玩意来做总司令。

4月29日,日军占领兵力空虚的腊戍,随即切断了所有缅甸通往中国的道路。

后路被断,所谓的决战已无可能。

史迪威和罗卓英这时候总算醒过神来了,迅速下达放弃会战计划、全军撤退的命令。

撤退计划为第5军和新38师经由密支那撤往国内;

第六军就近撤回滇南;

第66军的新28师和新29师沿滇缅公路布防,迟滞敌军进攻,为主力撤退争取宝贵时间。

远征军按计划回撤时,日军第56师团趁机兵分两路:

一路向西北迂回,计划攻占南砍、八莫、密支那等地;

另一路则向滇西挺进,计划占领中国的畹町、芒市、龙陵,拿下怒江上的惠通桥。

惠通桥

5月5日,日军先头部队杀至惠通桥附近,并派出奸细混入在过桥的难民中,准备出其不意,占领惠通桥。

当时的惠通桥上,一片混乱,大批难民和败军争先过桥,互不相让。

见此情形,守桥部队鸣枪示警。

听到枪声,混在难民中的日军奸细以为自己被发现了,立即开枪还击。

守桥部队看见难民中有人开枪,判断应该是日本特务混进来了,由于不清楚虚实,于是便提前引爆了预先埋设的炸药,将惠通桥炸毁。

夺桥不成,日军指挥官恼羞成怒,遂派800人乘坐橡皮筏子强渡怒江。

守桥的中国军队人数太少,根本挡不住日军。

关键时候,宋希濂率36师赶到,打退了日军的强渡。

没能渡过怒江,日军彻底死心。遂调头向西,专心围堵撤退中的远征军。

远征军这边,史迪威下达撤退命令后,美国陆军副参谋长阿诺德从印度派来两架飞机,打算把史迪威接走。

史迪威要面子,坚决不肯坐飞机先走。

但吊诡的是,飞行员离开不久,史迪威就与远征军主力失联了。

是死是活,尚不可知。

与史迪威一同失联的还有罗卓英。

他俩很清楚现在的烂摊子是怎么造成的,既然回到中国不好交代。索性也就去印度了。

直到5月6日,这俩坑货才致电杜聿明,称畹町以北已遭日军威胁,敌人很可能抢先占领八莫,原定撤向密支那的计划改为向西经温托、英多向印度转移。

接到去印度的命令,杜聿明一肚子怨气。

早先与英军将领开会时,他就听到英军将领说:大英帝国欢迎远征军撤到印度,但大英帝国只能以难民身份接待远征军。

也就是说,远征军如果撤到印度,必须先缴械,然后才能入境。

英国佬欺人太甚,杜聿明不想去印度,便发电请示蒋介石。

随即,老蒋回电:“抢占密支那,然后率部经怒江片马回国。没有我的命令,严禁向西撤入印度。”

收到蒋介石指示,杜聿明立即召开军事会议,与会大部分将领表示遵从,只有孙立人不同意。

孙立人认为前有拦截,后有追兵,一旦有什么差池,远征军势必将陷入日军东西夹击的死胡同。与其如此冒险,不如按史迪威的建议,向西撤往印度,保存实力,伺机再战。

实际上,杜聿明也知道撤回国内的风险。

但作为校长的好学生,他不愿意违抗蒋介石的命令。

同时,他还抱有一丝幻想,那就是抢在日军之前占据密支那,搏得―线生机。

不过,远征军终究是慢了一步。

5月8日,日军第56师团主力进占密支那。

当天,蒋介石的最新指示到了,命令杜聿明尽量避战,从密支那以北的野人山绕道回国。

按照老蒋先前的指示,远征军强攻密支那,然后回国,即便打输了,杜聿明也只需要承担军事责任。

但按照最新指示,校长命令你杜聿明从密支那以北绕过去,你却非要从正面进攻突围,若打赢了,那倒罢了。万一打输了怎么办?

一旦损失惨重,再加上战场抗命,杜聿明以后别想有好日子过。

这种双重风险,使得杜聿明出现严重决策失误。

他命令第5军直属部队和新22师“弃车上山”,试图穿越野人山。

又令200师殿后,以游击战牵制日军追击部队,然后相机撤退。

同时,杜聿明还命令孙立人率新38师快速赶往野人山。

收到命令,本来就不想冒险的孙立人更加坚定了去印度的念头。

5月12日,当杜聿明部纷纷丢弃战车辎重,走入野人山时,孙立人集结新38师,调头朝相反方向绝尘而去。

事实证明,孙立人的决定是正确的。如果走野人山,前途不可预测。

要想保存实力,现如今唯有趁日军设防未稳,向西撤往印度。

5月27日,新38师主力一路急行军,抢在雨季来临之前,安全抵达印度边境小镇普拉,这里距英帕尔只有29公里。

6月8日,殿后的113团摆脱日军追击,渡过钦敦江,赶到英帕尔归建。

入缅前,新38师九千人,抵达英帕尔的余部约七千,损失不到两千,是远征军各部中损失最少的一支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新38师抵达印度后,英军猪鼻子插大葱,勒令新38师缴械,只能以难民身份入境。

孙立人一看英国人欠揍的嘴脸,气就不打一处来,因为拦路的英军中,正好有他从仁安羌救出来的部队。

气愤之下,孙立人命令新38师架起机枪,上刺刀,全军呈战斗队形散开。

一帮丧家之犬见远征军要动武,瞬间又怂了。

就这样,英军最终同意新38师携带武器进入印度。

搞笑的是,英军指挥官觉得既然都把新38师放进来了,索性做戏做全套。

他们临时找来一支军乐小队,一路上敲锣打鼓,欢迎新38师到来。

除了新38师外,余韶的第96师和戴安澜的200师也没有与杜聿明一起撤退。

5月10日,杜聿明命令96师攻打孟拱,看看能不能突破日军防线。

但96师强攻一天,未获进展。而就在这时,日军增援赶到,切断了96师退路。

进退维谷之下,余韶只好申请自寻线路回国,杜聿明复电表示同意。

5月13日,杜聿明率第5军直属部队和新22师徒步进入野人山。

在穿越原始森林的过程中,远征军缺医少药,断水断粮,甚至还一度迷失方向,很多人因为饥饿、疾病去世。

据远征军医护兵刘桂英回忆:进入野人山之前,大家对于原始森林的可怕缺乏认知,觉得不过就是大一点的树林子,里面有水源,有食物,会有什么危险呢?但进入野人山后才知道,那里面一片阴暗,阳光根本照不进来。虽然部队配有地图和指南针,可在原始森林中,单靠地图和指南针很难辨认方向,有时候兜兜转转几天,才发现又回到原来的地方。

搞不清方向,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森林中肆虐的山间蚊虫和毒蛇猛兽。

据幸存的远征军战士回忆,军部某卫士班散宿于密林中,次日晨起,不见归队。

觉得不妙的连长急忙派人寻找,发现他们已成为过路巨蚁的口中之食。

某工兵排奉命搭桥,后皆无踪影。闻讯大惊的营长亲往查看,发现他们误入沼泽,被沼泽中的蚂蝗吸干血液而死。

5月底,第5军直属部队和新22师好不容易走出野人山,结果发现中缅边境上已有大量日军把守。

杜聿明无奈,请示蒋介石,又决定改道去印度的莱多。

在辗转20多天之后,这支队伍最终还是走上了西去印度的道路。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6月的缅北,雨水不断,雨季使得远征军将士们身上的衣服从未干过。

同时,雨水又容易引发山洪,很多战士眨眼间就被山洪冲得不知所踪。

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数不清的蚊子、蚂蟥、蚂蚁以及野人山中浓厚的瘴气,疟疾,使得远征军战士死亡累累,沿途尸骨遍野。

7月25日,第5军直属部队和新22师历经两个多月的折腾,终于抵达印度雷多。

这支部队出国前,原有2.4万人。走出野人山时,还剩1.3万。

8月17日,单独行动的第96师经孟拱、孟关、葡萄返回滇西。

出国前,96师有九千人,抵达云南剑川时,仅剩三千。

相比之下,96师还算幸运,负责殿后的第200师的境遇最惨。

5月10日,戴安澜在完成掩护任务后,发现八莫、南坎均已失陷。

四面被围,戴安澜只好兵行险招,试图隐秘穿过日军各部防线间的缝隙,直接进入滇西。

这个计划其实有成功的可能性,因为日军防线很宽,并非无法隐秘穿过。

但很可惜,无处不在的缅甸人向日军报告了200师动向。

得到准确情报后,日军事先在200师试图通过的路线上设下伏兵。

5月18日,200师先头部队突遭日军伏击。

见隐秘穿插已无可能,戴安澜遂下令吹响冲锋号,全师官兵端起刺刀,冲向日军阵地。

200师与日军激战一天,顽强撕开了一个缺口。

但不幸的是,戴安澜在激战中腹部受伤。

为了不拖累部队行动,戴安澜命令部队切勿停留,速速回国。

5月26日,200师到达缅北茅邦村,这里距离国境线仅30公里,祖国已经遥遥在望。

可身负重伤的戴安澜,此时已经走到了生命尽头。

如果及时救治,戴安澜的枪伤是可以痊愈的。但经过长途行军,200师药品告罄,连块干净的纱布都找不到。伤口溃烂,导致戴安澜伤势急剧恶化,于当天逝世,年仅38岁。

戴安澜殉国后,200师余部在步兵指挥官兼598团团长郑庭笈的率领下,扶棺前行,穿越缅北高山峡谷和原始丛林,于6月17日抵达腾冲附近。

入缅前,200师九千人,回到国内时,还剩2600余人。损失高达七成。

1942年8月,随着最后一名远征军战士走出野人山,这场堪称悲壮的行军终告结束。

从结果来看,史迪威的无能,英国佬的无耻,上层的朝令夕改,是一切悲剧的根源。

无能加无耻,使得远征军的第一次入缅作战,既没能保住滇缅公路,还白白葬送了五万精兵。

1 阅读:104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