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路透社:中国对缅北克钦军下通牒,避免全球稀土供应链出现断裂风险 山雨欲来,缅甸

路透社:中国对缅北克钦军下通牒,避免全球稀土供应链出现断裂风险 山雨欲来,缅甸北部克钦邦的稀土矿区硝烟弥漫。全球近半重稀土从这里挖出,偏偏被克钦独立军掐住了命脉,边境封锁让运输瘫痪,中国发出的通牒如同一记重拳:不恢复供应,就停购矿石。这不仅关乎两国边境的博弈,更牵动着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等全球产业的命脉。 缅甸北部克钦邦的八莫镇,距离中国云南边境仅100公里,是全球重稀土的重要产地,供应近50%的镝和铽,这些元素是新能源汽车电机和高性能磁铁不可或缺的原料。2024年10月,克钦军发动“0307行动”,夺取八莫镇周边矿区的控制权,设立路障,切断运输通道。挖掘机停摆,工人撤离,矿区一片死寂。克钦军征收20%的采矿税,试图通过控制资源换取政治筹码,但这一举动直接冲击了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国作为全球90%以上的重稀土冶炼国,高度依赖缅甸的原料供应,保山工厂的库存迅速下降,氧化镝存量仅剩不到一个月。 中国迅速做出反应。2025年2月,外交部门通过秘密渠道向克钦军传递信息,要求立即停止干扰稀土生产,否则将暂停从其控制区采购任何矿产。克钦军依赖稀土税收维持军费,封锁虽能短期牵制缅甸政府军,却让自身经济命脉受制。保山工厂的工人加班加点,消耗库存以维持生产,但原料短缺让生产线频频停摆。化工原料和电力供应因边境关闭无法进入,工厂只能靠备用发电机支撑,生产效率大幅下滑。中国企业尝试从越南、印度采购替代原料,但越南限制出口,印度因技术落后难以填补缺口。 全球稀土市场因此动荡。2025年6月,氧化镝价格飙升至720美元/公斤,较年初上涨70%,直接推高新能源汽车和风电设备的生产成本。中国商务部调整策略,加快稀土出口审批,优先向欧洲和越南的民用企业供货,同时对美国军工企业保持严格限制。这种精准的分化政策,旨在稳定盟友供应链的同时,削弱对手的军工生产能力。保山工厂的技术团队夜以继日,研发轻稀土替代技术,试图降低对缅甸重稀土的依赖,但短期内效果有限。 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剧了危机。克钦军的行动背后,有外部势力的影子。美国通过“民族团结政府”(NUG)间接支持克钦军,提供无人机和轻型武器,试图将稀土资源纳入西方供应链。2024年底,雇佣兵出现在八莫镇附近的丛林,携带装备在矿区周边巡逻,增加了边境的不确定性。克钦军虽占矿区,却无法打通从矿山到缅甸港口的运输通道,稀土出口几乎全靠中国市场,封锁政策让他们陷入两难。 中国的应对展现了软硬兼施的特点。外交施压之外,中国通过“一带一路”项目在东南亚布局稀土精炼厂,要求合作方使用中国专利技术,形成技术与资源的双重控制。同时,国内稀土储备加快释放,部分企业开始测试从轻稀土中提取高性能替代品。保山工厂的实验台上,技术员们反复调整参数,力求突破技术瓶颈。全球稀土供应链的紧张,暴露了资源争夺的深层矛盾,新能源汽车和国防工业对稀土的需求持续攀升,任何中断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