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美国“误炸”中国驻南大使馆,多年后克林顿自传揭露真相? 比尔·克林顿,1946年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1993年至2001年担任美国第42任总统。他以经济改革和外交手腕闻名,但在国际事务中常因强硬政策引发争议。科索沃战争期间,他主导北约空袭南联盟,批准了包括中国大使馆在内的轰炸行动。卸任后,他于2004年出版自传《我的生活》,试图解释包括大使馆事件在内的一些决策,但含糊的表述反而加深了外界疑虑。他常以演讲者的身份活跃于国际舞台,试图延续政治影响力。 威廉·班尼特,一名退役美国陆军校官,以精准标记军事目标的能力著称。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他被中央情报局临时召回,负责为空袭提供目标定位。大使馆被炸后,他被指因使用错误地图导致失误,随后被解雇。2009年,班尼特在弗吉尼亚州被枪杀身亡,案件细节至今未完全公开,其经历引发诸多猜测。 邵云环,1951年出生于黑龙江佳木斯,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新华社担任记者。她主动请缨赴贝尔格莱德,报道战地实况,凭借深入一线的报道赢得广泛认可。许杏虎与朱颖,来自《光明日报》的记者夫妇,分别出生于1968年和1971年。他们1998年结婚,1999年共同奔赴南联盟,记录战争中的真实情况。他们的牺牲成为事件中最沉痛的记忆。 1999年5月7日深夜,贝尔格莱德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美军B-2隐形轰炸机精准打击。五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接连命中,使馆建筑被严重破坏。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当场牺牲,另有20余人受伤。中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外交部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的行为,要求彻底调查并给出解释。全国各地民众走上街头,手持标语,表达对遇难者的悼念和对美国霸权行径的愤怒。国际社会同样震动,多个国家质疑美国的行为是否违反国际法,联合国安理会为此召开紧急会议。 美国政府很快做出回应,总统克林顿公开道歉,称轰炸是一场“意外”,原因是美军使用了过时的地图,误将大使馆当作350米外的南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总部。JDAM导弹以高精度著称,误差通常仅几米,350米的偏差让人难以置信。美国作为军事技术领先的国家,空袭前通常通过卫星影像、情报核查和多源地图确认目标,如此重大失误显得不合常理。更令人质疑的是,五枚导弹的分布似乎经过精心设计,分别摧毁使馆的不同区域,仿佛对建筑结构有深入了解。 各种猜测随之出现。有人认为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可能藏身使馆,美国为实施“斩首行动”而故意轰炸,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米洛舍维奇当时在场。另一种说法是,美国怀疑使馆被用作南联盟的无线电转播中心,甚至藏有被击落的F-117A隐形战机残骸,意欲阻止中国获取技术。然而,中国一贯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使馆仅用于常规外交联络,无线电设备也是各国使馆的标配,F-117残骸的传言更无从证实。 2004年,克林顿自传《我的生活》出版,重新点燃了人们对事件的关注。他写道,轰炸中国大使馆是科索沃冲突中最严重的政治事件,造成三名中国公民死亡。他重申了“误炸”立场,但随后提到中央情报局声称因使用过时地图而失误,却又被告知命中的是“预定目标”。这一矛盾的表述暗示美国政府内部可能存在分歧,部分官员或情报部门可能背离指令,将使馆列为目标。克林顿还透露,他多次尝试通过电话向中方道歉未果,只能公开致歉。他总结称,自己无法保证下属不犯错,这场“不可思议”的误炸真实发生了。 事件发生后,中美双方展开艰难的赔偿谈判。中国外交部连夜召见美国大使,递交抗议书,要求彻查真相。1999年7月30日,美国同意向遇难者家属赔偿450万美元,同年12月16日支付2800万美元作为使馆财产损失赔偿。中国因抗议活动中美国驻华使馆受损,向美方赔偿约300万美元。赔偿协议签署后,紧张局势有所缓解,但民众的愤怒和对真相的追问并未停止。贝尔格莱德使馆旧址前,悼念者献上的鲜花堆积如山,烛光在夜色中摇曳。 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被追认为烈士。1999年5月10日,贝尔格莱德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数百人肃立默哀。5月12日,中国全国下半旗,专机运回烈士骨灰,机场工作人员列队致敬。佳木斯一所小学更名为云环小学,丹阳高甸村改为杏虎村,各地竖立纪念雕塑。2019年,中国驻塞尔维亚使馆在旧址举行悼念活动。2024年,习近平主席在塞尔维亚《政治报》发表文章,重申中国人民珍视和平,绝不接受屈辱。 威廉·班尼特被中央情报局解雇后,行迹低调,但仍与情报圈保持联系。2009年,他在弗吉尼亚州街头被枪杀,案件调查草草了结,引发猜测其死因可能与事件内幕有关。克林顿卸任后投身公益,偶尔在演讲中提及此事,但未提供更多证据。使馆旧址现为孔子文化中心,成为中塞友谊的象征。真相至今未明,历史的教训却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