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善终的王爷,在家乡购良田200亩,娶6个老婆生7个孩子

圣恒看历史 2024-11-06 02:43:03

太平天国的历史,前期波澜壮阔,后期充满悲剧。众多名王悍将的结局或是英勇战死沙场,留下千古英名;或是沦为阶下囚,遭受非人折磨,被凌迟处死,可是在这众多的悲剧人物之中,奉王古隆贤的人生及结局更加独特,他两度降清,非但未遭清算,反而得以善终,这在太平天国将领中实属罕见,也为后人留下了诸多思考与探讨的空间。

道光六年(1826年),随着世界第一台相机和照片的诞生,古隆贤出生了。他和清末大臣、外交官完颜崇厚同一年出生。

一、崛起之前的古隆贤

古隆贤的祖籍在清归善县安墩葵双老鸦 村(今属惠东县),其父是个铁匠,经常在外跑江湖,四海为家。古隆贤6岁就跟着父亲学打铁,10岁时随父亲来到广西桂平县,继续打铁,长大后力大无穷。为了孩子的未来,古隆贤的父亲就在当地开了个铁匠铺定居了下来。可是,等待他们这些来自广东客家人的不是安宁和祥和,而是当地土著居民的排挤和仇视,古隆贤成为“外来户”中受歧视的一员,他希望有一股“正义”的力量尽快来临。

就在金田村起义时,金田村的韦昌辉家成了打造武器的秘密基地,25岁的铁匠古隆贤也被邀请过来打造武器。

当时韦昌辉家里开了十二座铁炉,每座熊熊燃起的铁炉旁都有一位出色的铁匠,他们表面上是打农具,暗中则是打刀枪。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很响,为了保密,韦昌辉学习朱棣起兵前的智谋,弄来一群鹅鸭养在院子里,用鹅鸭的混合叫声来掩盖打铁的响声。

古隆贤和所有参与的铁匠满心欢喜地加入拜上帝会,入上帝会的称为兄弟,来自广西的为“老兄弟”,加“功勋”衔,享有特殊待遇,后入会的为新兄弟,一般百姓,概呼为“外小”, 刚入会的古隆贤在太平天国里属于“老兄弟”身份。

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古隆贤积极参与。

不过刚开始古隆贤并没有被派去前线打仗,他投身于太平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中,那些看似平凡琐碎的工作——看管战马、喂马饮马、烧火做饭,实则是他军旅生涯不可或缺的磨砺与积淀。

命运的转折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随着前线战事日益紧张,人手急缺,古隆贤也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折。

二、古隆贤的崛起

1852年,太平军挥师南下,直指武昌城,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古隆贤被紧急调往前线,成为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面对清兵,他毫无畏惧,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最终赢得了上司的高度认可与嘉奖,被正式封为右四军两司马,管理数百名士兵,次年5月升金副金四辛四监军。

他用心训练士兵,以身作则,与士兵同甘共苦,很快便赢得了部下的尊敬与爱戴。在他的带领下,所部士气高昂,战斗力显著提升,成为太平军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太平军定都天京后,古隆贤的军事生涯再次迎来飞跃。1852年7月,擢金四总制。太平军军中官以总制最尊,职位低于将军,高于监军,作战时为一个军的指挥官,以炎(火)、水、木、金、土,一至十九顺序依次排列,从炎一总制至土十九总制,共95人。

升为金四总制的古隆贤负责把守至关重要的天京(今南京)太平门,8月他因功升任为检点。

关于检点这一职务:

自从1853年3月太平军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洪秀全复增侯爵,形成了王、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十三等官阶制度。王、侯是爵,丞相以下是官。可见太平天国领导层对古隆贤的忠诚与能力的信任度是很高的。

古隆贤在担任检点期间,积极参与了童子军的训练与指导工作。那时的陈玉成还是一名童子军成员,几年后他才凭借卓越的才能与战功晋升为检点。古隆贤对陈玉成等年轻将领寄予厚望,他不仅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军事经验,更在精神上给予他们莫大的鼓舞与支持。可以说,古隆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太平天国后期一批年轻将领的成长与崛起。

1854年(咸丰四年),这一年是太平天国战略转折与英雄辈出的关键时期。5月,古隆贤因战功卓著升殿左三十九指挥。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每一场战斗都关乎生死存亡,每一次晋升都意味着更重的责任与更大的挑战。8月,太平天国西征军大举进犯湖北,目标直指战略要地汉阳。古隆贤作为西征军中的一员猛将,随军出征,誓要攻克这座重镇。

面对清军与湘军的顽强抵抗,西征军虽英勇作战,但终因兵力分散、补给不足而陷入困境。在多次激战之后,西征军不得不选择退守田家镇,以图后计。

面对清军的疯狂打击,古隆贤与将士们共同策划了一场防御战。他们利用长江天险,以铁链锁江,来阻截湘军水师的进攻,湘军水师因难以突破铁链封锁而受阻。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军与湘军逐渐找到了应对之策,逐渐瓦解了太平军的防线。田家镇失守。

为了保存实力,古隆贤随同秦日纲等将领东退至江西九江,并在小姑山一带踞守。在这里,他们暂时摆脱了追兵的骚扰,得以休整队伍、补充给养。虽然战况不利,但古隆贤并未放弃希望,他坚信只要太平天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战胜眼前的困难。

古隆贤跟随秦日纲等东退江西九江踞守小姑山。

1854年,古隆贤去了西征战场,在汉阳,武昌,九江,安庆等地身经百战,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此时古隆贤的职位仍旧高于陈玉成和李秀成,他成为了北王韦昌辉之弟韦志俊的亲信。

1856年(咸丰六年)6月,西征战场吃紧,杨秀清派古隆贤率6千兵马增援武昌,进援湖北武昌,古隆贤与湘军在城外交战,被炮弹击中左腿,他不顾伤痛不愿撤退。12月武昌失陷后,古隆贤跟从韦志俊转战江西、安徽。

三、古隆贤降清

随着天京事变的发生,韦志俊的哥哥北王韦昌辉死于内讧,石达开的出走,韦志俊陷入两难的境地,他不仅失去了亲人的慰藉,更让他背负上了无辜者的仇恨与误解,还有洪秀全的猜忌。多重压力之下,韦志俊的心情复杂难言,既有对太平天国的失望,也有对兄弟阋墙的痛心。

和州之战,再次将韦志俊推向了绝境。洪秀全的猜忌、杨辅清的挑衅、陈玉成的封江阻拦,使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无援。同事之间的忿争与杀戮,更是让他心灰意冷。面对绝境,1859年(咸丰九年)10月,韦志俊献出池州(今贵池)投降了清廷,其麾下的古隆贤、刘官芳、赖文鸿等人也随他剃发同降。

接着,曾国藩派古隆贤等降将们去攻芜湖,古隆贤联合韦志俊的手下刘官芳、赖文鸿、黄文金一起反戈讨伐韦志俊,夺回池州,立下战功,得到洪秀全的封赏。

洪秀全将韦志俊麾下的这些人全部封为义爵,1861年又将他们全部封王,古隆贤(奉王);刘官方(襄王);赖文鸿(匡王);黄文金(堵王),他们都是两广“老兄弟”,战斗力强悍,意志也非常坚定,是清朝的劲敌。后来他们被称为“太平天国皖南四王”。

四、古隆贤的再次降清

古隆贤虽然被洪秀全封为王,但他这个王在皖南四王中是势力最弱小的一个,而且各王之间互相排挤内斗。英王陈玉成经营安庆,湖北,河南等地,忠王李秀成经营江苏浙江上海,皖南四王各自为政,为争夺地盘互斗,四王之中古隆贤势力最弱,古隆贤又被与之毗邻的李秀成欺压。

有过降清历史的古隆贤,时刻被太平天国最高军事统帅李秀成保持警惕和质疑,将他打发到常年遭受战乱之苦、贫瘠异常的皖南。

刘官方、古隆贤、赖文鸿麾下30多万兵马,在那个地方压根就养不起。另外,皖南虽然贫瘠,却是南京的后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也是清军重点攻击目标,可洪秀全将财富都囤积在东京,对此不管不问。而李秀成的嫡系部队则全安排在苏浙富饶之地,不但不支援还时不时打击。

古隆贤他们只好纵容士兵抢掠。

对此李秀成背后捅刀子,说 :“军纪废弛,是由三人之害也。”

为了在皖南立足,古隆贤等人攻取建德、休宁、旌德、太平等地区,结果被杨辅清对立。

杨辅清觉得这原本就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古隆贤此举就是侵犯了他的领地,挑战了他的权威,他们就应该听从自己指挥。当古隆贤从湘军手中把杨辅清丢失的城池夺回来,想留下来休整时,却被杨辅清刁难,还派人将他赶走。

1863年秋,湘军大举进军皖南,由于被孤立,古隆贤没有粮草和援兵,在心灰意冷下,选择投降清廷。10月底,古隆贤献出太平、石埭、旌德三座城池,带着7万大军投降清朝,这些人的性命得保。曾国藩挑留原部数千人,按湘军军营制编立营哨,交古隆贤管带,余众由曾国藩筹资遣散,各回原籍。

对于古隆贤的降清,刘、赖等人深感意外,措手不及,只好率部离开了皖南,太平军统辖十余年之久的皖南根据地迅速瘫痪,加速了太平天国的败亡。

对古隆贤的投降,曾国藩大喜,对其大加赞叹,称古隆贤“一旦翻然悔悟,自拔来归,不烦一兵而三城并下”,并积极为古隆贤论功请赏“吁恳天恩,准照上年洪容海投诚成案赏给古隆贤游击虚衔顶戴,以昭激劝”。

古隆贤被清廷授予游击虚衔。

五、辞职后的古隆贤

古隆贤因不愿跟曾经的队友对战,他怀着对和平的渴望,不久选择了辞职,回到了魂牵梦绕的老家惠东县安墩镇,靠自己在军旅生涯中积累的财富,盖起两座“上三下三两头横屋包斗方”的住房,在花县(今花都市)购买一座9厅18井的房屋,还购置田寮18座,雇工耕种农田200余亩,据古隆贤的曾孙古宏直讲述,古隆贤回乡后,娶了6个老婆,生了7个孩子,6儿,1女。

古隆贤成为村里的首富,但从不为富不仁,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古隆贤出资修建桥梁,铺设道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们的出行条件。

此外,他还关注教育,捐献财物,在村上创办了私塾,聘请名师,为村里的孩子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他组织民众铲除恶霸私设的税卡,维护了地方的安宁与公正,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同时,他还积极倡导勤劳致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修筑山塘水圳,引水灌溉“望天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让乡亲们过上了更加富足的生活。

1875年,49岁的古隆贤病逝在家乡,葬于惠东县安墩镇宝安村塘下红珠坳猪牯坑。家乡父老感念他为家乡做的贡献,每年都为他扫墓,修缮坟墓,他的墓至今犹存。

总结:

古隆贤作为太平天国核心的“两广老兄弟”中的一员,因战功卓著,被洪秀全封为奉王,是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之一。他的降清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与外部环境的变迁。两次降清皆发生在太平天国后期,第一次是面对清军的重重围困和内部矛盾的激化,他跟着上司选择了投降。可是经过短暂的挣扎之后,他倒戈重返太平天国,继续为太平天国而战。

第二次降清,是在太平天国即将覆灭之际。此时的古隆贤,已对太平天国的前途失去了信心,加之被内部权力的斗争伤透了心。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和内部的分裂,他再次做出了选择走向降清之路。他得到了清廷的善待,不仅免于刑罚,还被授予官职,他经过思想斗争不愿与昔日的兄弟为敌,选择避开辞职回了老家。

相比那些太平天国覆灭后,或英勇就义,或不知所终,或被清廷凌迟的那些王爷们,古隆贤是幸运的,他的幸运并非是他在天国覆灭后平安地活了十一年,而在于他在乱世中能持守自己的底线,没有沦为清朝的鹰犬,也没有丢了对家乡的深情厚谊,而是做出许多为家乡父老谋福祉的事。

另外他以一己之“污名”保住了7万多太平军将士的性命,是值得纪念和尊重的。

古隆贤等太平军将领的降清,从侧面反应出太平天国内部矛盾和腐败,洪秀全的昏庸无为,诸侯王缺乏凝聚力,都想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事情,缺乏大局观,失败是必然,弃昏主自谋生路是明确选择。

0 阅读:82

圣恒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