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表业如何升级,如何高级化的路在何方?这些已经是几十年来,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作为国内最具有实力的制表巨头之一,孔雀也在这些年逐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为中国高端制表业的龙头,孔雀如今早已成为了亚洲地区第一梯队的制表重企。孔雀也早就成为世界制表供应链体系当中,举足轻重的一员,甚至国际上有不少品牌都是用了孔雀所代工的零件。
通常许多人认为的“国产=糙”,但实际上如今各行各业都早就已翻天覆地大改变了,这当然也包括我们国产制表业。单就设备来说,孔雀拥有国内规模最大,领域最全的精密制表设备,而且是世界领先的,全球各地的高精尖车床与仪器可以在孔雀表厂看到。
在瑞士顶级表厂所能看到顶级数控机床,在孔雀表厂内一样可以看到。不仅零件的制备,同样模具的制作也是如此。
孔雀早就稳定实现了陀飞轮、垂直离合导柱轮计时机芯、多模块日历、无卡度结构等等基础结构的量产,就算是超精密零件与复杂结构,加工实现出来早已毫无压力。
既然精密制造已不成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便是我们老生常谈的“缺人”和“缺好材料”,该如何解决也是显而易见的开卷考。
首先,为什么缺人?
中国作为制表大国,与钟表行业的人沾边的人少说也有百万。但我国缺乏成体系的高等钟表教育体系,有也只是限于维修一隅。
我们常说国内手表设计不好看,也缺乏创新。最大的问题便在于缺少好的设计师,缺少专业的设计师,常常是他行业或工业设计师跨行而来。而传统机械表行业的发展前景也远不如3C数码家电与新势力,甚至是智能穿搭设备,人也留不住。
设计如此,机械机芯所需要的架构师与开发工程师一样如此。
解决专业人才的最好办法就是投资兴学,孔雀与国内相关各大专业学校共同组建的“孔雀钟表学院”,引进GFM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这一举动弥补了中国制表业高等教育的空缺,从设计、开发、加工、制表、维修等等方方面面打造与培养成体系的钟表高等教育。
投资教育对于企业来说,短期说肯定是“赔本买卖”,长期才能看到正效收益。还是举个例子来说,上个世纪日本汽车的腾飞,便离不开本田、丰田为首的汽车企业对教育的投资,才收获了产、学、研正向收益。
那么,为什么会缺材料?
其实不是缺材料,是缺好材料。材料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制表业高级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最直观的例子便是机芯的甲板材料,由于材料的限制,让国产机芯的打磨质感一直都相当一般。
我们的制表业现状是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初级的走量阶段,高级制表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材料的需求绝大多数时候是在满足“性价比”需求,很多情况下不得已只能用其他行业的材料。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国家是有特殊合金的制备能力,但是中高端制表业规模太小,消化不掉高端的材料。哪怕小型的冶炼企业一炉子出料就是以数十吨计及甚至更多的金属胚料,假设拿来做钟表上的零部件,要多久才能消化完?
这就是我们高级制表业需求量盘子太小的缺陷,而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已经充分集群化的瑞士、德国、日本身上。
如果连最基本的消化都成问题的话,更别谈赚钱了问题了,那么冶炼企业与金属开发机构们是不可能有任何波澜。
如果仅靠理想,很多时候只会变成空想。唯有付诸市场化,才能可持续发展。只有国表高端市场的成长,整个行业的发展,有需求了,才能带动供应链上下游的飞升。
这些很简单的道理,行业每个人当然都知道。孔雀带来的答案是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合作,开发制表业所需的各类特种材料,同时和各类金属冶炼生产企业合作量产所需各类特种合金。
毕竟孔雀作为百万枚产量级的重头表企,这才有真正的硬性需求与有机会将“好材料”给广泛普及化。
一个行业的正向发展,应该是技术不断成长,不断创新,赋予更高的价值。而不是定格价格,持续要求降低质量去打折的恶性发展。
虽然这条路一定是相当曲折与饱受质疑的,但孔雀正在做的,会是一条正向循环的康庄大道。就如同破晓前的华为海思芯片、比亚迪、商飞等等,都曾饱受质疑,但最终实力会书写最终答案。
同样,整个国表行业的进步,不能只靠“独角兽”,百家起,方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