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又名道济,所谓济公是百姓赐予他的称号。
宋朝年间的禅师。
这位僧人与他人不同,其他僧人为了达到究竟涅槃,断酒肉,灭人欲,试图建立一条与佛交流的渠道。
这位禅师却另辟蹊径,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想见佛,而是在尘世的修炼中,自动成了佛。
他在自己的诗中写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这句话在后来也广为流传,成为爱好吃喝者的一句口头禅。
却不知道这种解释有些断章取义,遗留的后两句一直被所遗忘,即后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好像爱迪生那句名言一样: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世人凭借上半句辛苦了半生,后来才发现成功离不开那百分之一的灵感。
道济的这首诗,亦是如此。
已故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评价道济:
他的诗歌,完全可以和当世著名诗人范成大等相媲美。
道济的绝命诗
最著名的莫过于他在圆寂前所写的诗,其中禅意十足,韵味丰厚,悟性高者能从中得出一些意外的收获。
诗名为《辞世颂》,内容如下: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道济的经历告诉我们,能达到究竟涅槃的境地,并非一味地靠苦修参禅。
禅宗有一个十分经典的案例,一和尚在一桥洞中苦修,日日参禅打坐而不辍,以为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一位得道高僧眼看着他,已然走错方向,可又不好直接劝说。
毕竟,对于他人的言辞,有时候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其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
高僧决定现身说法,便拿出一根铁杵在和尚旁边打磨,终日不言一语。
和尚被折磨得无法正常打坐,便问道:“你整日磨个铁杵有啥用?”
高僧见时机终于来临,露出一个富有智慧的笑容,答复道:“你整日参禅打坐又有何用?”
一语惊醒梦中人,和尚方知自己方向错误。
道济和尚从刚开始就破除了“我执”与“众生执”。
正如《金刚经》所言:
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道济和尚出身于红尘富贵之家,在后世的传说中,他又成了降龙罗汉下凡。
按照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的理论,这是民间在层垒地制造历史。
所谓层垒地制造历史,即一个人在成名以后,后人会将许多不属于他的传说强加在他身上。
比如《三国演义》当中,演绎过的一个故事——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根据《三国志》可以得知,斩杀华雄的并非关羽,而是孙权的父亲——孙坚。
道济的悟性
由此可知,道济就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自悟之道一定有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
抛开《济公传》的传奇成分不谈,单纯从他的出身而言,会发现他的家境十分优越。
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是在当地也推为望族了。
按照正常公子哥的成长方式,他的家族会在他未出生之际指腹为婚,待到了适婚的年龄,两个人便可拜天地,入洞房。
或许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道济的生身父亲经常行善事。
因而广纳善缘,幼年时期的他分在亲近僧人,也从他们这儿开始接触佛经。
对于有慧根的人而言,一旦接受到了来自于外界的阳光雨露,慧根就会发疯似地成长,直到影响到其自身的精神。
到了结婚的当天,道济选择了逃避,可怜其妻子尚未看破红尘,就成了一名弃妇。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道济的行为确实应该批判。
可认识一件事情,永远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出发。
从某一个角度出发看问题,永远会有失偏颇。
在宋代社会,所谓的三纲五常,还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庭,西门庆的故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到了明清时代,求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才离开大家的视野,进入百姓的生活当中。
道济的妻子可以改嫁,而不会受到他人的责难。
所谓妻子发疯大抵为明清时代的理学家们,为了宣扬个人的思想,强行加上的片段。
为其正名以后,再谈到其个人的渐悟之路,才顺理成章。
《太上感应篇》有语: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道济却有着地藏菩萨的慈悲心,他秉承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选择,开始了积极地入世。
所谓修行,并非是一味地避世隐居。
如若释迦牟尼没有在尘世生活的经验,又如何能劝服众生放下三千烦恼丝呢?
道济和尚清楚自己的使命,穿戴与外表不过是装点臭皮囊,臭皮囊不过是灵魂的寄居之处,这些都是“相”存在。
甚至连幽幽古刹,都是“相”的一种。
道济早就看破了这一种,最后他用绝命诗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这种境界好似诗歌世界的无我之境,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以跟另外一句颇有禅意的诗互为注解: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写到最后
由此,可以知道道济的精神境界,到达了一种圆融澄澈的境界。
若有心人想达到这种境地,必须先抛出名缰利锁,而后才能拨开浓雾见青天。
如果身在浓雾之中,却要追寻这些事物,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一场空而已。
当然,慧根也非常重要,如同爱迪生口中提到的百分之一的天才。
六祖慧能虽然不曾读过诗书,但慧根深厚。
在看到神秀的偈语后,立马看出其中的关窍,后来五祖弘忍法师在他都门后敲了三下,这是佛家里独特的打禅语。
只有悟性上乘的人才能参透,慧能立刻明白了其中意思。
晚间三更天来到了弘忍的住处,得到了禅宗的真传。
这个传衣钵的典故,被吴承恩应用到了《西游记》当中。
因此,与佛有缘的人终会有缘,无缘的人只能做槛外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