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加沙保卫战开始了,全世界都盼着他们能赢!

李振华之家 2023-11-04 08:43:20

在加沙的天空下,11月的第一缕阳光见证了战火的新篇章。以色列军队宣布突破哈马斯北部的防线,时钟的指针仿佛指向了冲突的新纪元。在这场烽火连绵中,加沙的守卫者们以“文明对决野蛮”的口号,捍卫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念。面对强敌的挑衅,哈马斯铁了心,用“准备就绪”的回声告诉世界,他们将以坚定的意志对抗侵略。

在一篇首发于微信平台的文字中,作者“坏土豆”将文明与野蛮的探究嵌入故事的裂缝中,引人思考:何为文明?何为野蛮?其中所蕴含的定义与界限是何模样?故事中的医生们,面对以色列的火力覆盖,哪怕是生命安全岌岌可危,哪怕是手术台上的水源是未经处理的污水,他们依然坚守在手术台前,用手机的微光为伤者撑起一片希望。在这样的处境下,他们的文明是内心的光芒,而战火的野蛮则在外头狂舞。

尽管如此,危机的阴云未曾有片刻的散去。就算他们倾尽全力守护一个幼小生命,残酷的现实却是,无数无辜的孩子可能随时面临无情的屠戮。然而,加沙的医疗团队并未有一刻的退缩。他们深知,他们所做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手术,每一份痛苦的缓解,都是为了孩子们能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在这场苦难中,医生们没有为薪酬而忘却生死,没有在危难时刻思考个人荣誉,而是以人类文明最根本的原则,良知,坚守在每一条生命的守望岗位上。

战争让一切皆成了攻击的目标:一支军队,一个政府,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家庭。《纽约时报》在10月29日转载了一篇关于加沙医生的文章,医生诉说着一个可怕的现实:本应是庇护疗伤的医院,转瞬间成了患者泊满的港湾,每天都在接收着求救的信号。

不久前的10月17日,阿赫利阿拉伯医院的爆炸,让医院瞬间挤满了急需救治的伤者。第二天,患者人数再次剧增,而我,一个本职是儿科医生的人,在那里,不得不在一家餐厅打工。暴力冲突爆发以来,不眠之夜成了常态。而在那一天,人们的困境又进一步加剧。

隔离和拥挤成了常态。一张单人床往往需要三四个孩子共同使用,更多的孩子则不得不在地板上度过漫长夜晚。死亡,在这里,变得如此频繁,以至于成了一种可怕的常态。病房中,痛苦的呼声和沉默的绝望交织。而医护人员,他们在物资匮乏的环境中,继续着艰难的救治。

医疗物资,如麻醉剂、碘酒、酒精、血液和纱布的储量在逐渐减少,而用以减轻伤患痛苦的资源也在持续耗尽。电灯的光亮变得奢侈,燃料的稀缺让发电机呻吟着维持最后的运转。黑暗中,电梯是唯一的光亮,但大多数时间里,连电梯也停止了,伤者只能被人力扶持上下楼层。

即使是水和电力在我们这里并不匮乏,但没有足够的空气来维持生命。当我们的燃料和电力都耗尽时,黑暗将成为我们的常客,现代医疗设备如呼吸机、除颤器和新生儿病房的设备将全部失去作用。我们迫切需要外界的援手,需要一个充满人性和希望的社会来支援我们。

我们的医院并非孤岛,同样的危机也笼罩在其他许多医疗机构之上。与我同病相怜的医护人员也在不断地为加沙地带的医疗条件发出呼救。作为儿科医生,也是人道主义救援团队的一员,自2018年起我在加沙地区工作,见证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我和我的团队不仅仅是在照顾患者,还在尽力为当地的11所医院采购医疗物资、食物和燃料,尽管我们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但我们深知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可能是生命延续的关键。

这场战争,是一道考验我们勇气与智慧的严峻关卡。周遭的威胁无处不在,而我们这群坚守在加沙北部的人,选择了逆流而行,拒绝撤退。对我们众多医护人员而言,后退一步可能意味着病患的生命灯火彻底熄灭,这同样意味着对我医者仁心的背弃,对人性尊严的漠视。我们身边,天涯沦落的难民和无辜孩童络绎不绝,他们的苦难,虽异乡异俗,却与我们共此悲凉。纵然医者本应与悲剧为伍,但近周所承受之重压,远超乎任何训练所能铸就的坚韧。

我与团队同仁共同迎接着一次空前的挑战。战火初起,同仁一位失去了他的父兄;另一位,亲眼目睹他的子嗣在救护车外痛苦挣扎。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无论是作为专业人士,还是单纯的个体,亦或是凭借最基本的人性考量,我们这些身处加沙的居民和医疗队伍都处于崩溃边缘。

尽管我们的身体与精神几近崩溃,我们还是在极度缺乏资源的条件下,竭力挽救每一条生命。在充满现代化设备的重症监护室,使用醋来清洁伤口似乎不可思议,然而我们却不得不这样做。在医院中,向护士们供应热水成了日常,而且所用之水甚至无法直接饮用——这在加沙是前所未有的困境。

我们与死神赛跑,不仅要保障伤患的命脉,还要确保他们的基本营养。而随着太平间在第一周便告满载,我们不得不将那些离世的孩童移至附近帐篷,祈盼死者之躯不至于污染了生者的水源,或加剧疫情的蔓延。而在生命的彼端,我的家人,他们带着对我的牵挂与期盼,等待我归来,愿我能够安然无恙。

在痛苦与绝望的汪洋中,我们为何仍紧守阵地,不顾一切地奔走在物资补给的路上?这恰是我们的自问自答——尽管卡迈勒·阿德万医院及加沙本身资源枯竭,食水、燃料、药品一应俱缺,但我们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我们深信生命的意义,理解生与死的边界,关怀我们自身的命运。我看见了医疗队伍每日在街头巷尾冒着风险运送急需物资,患者们目光中的一丝希望也始终激励着我们。

生命的核心,是不屈的韧性,是胜过一切恐惧的决心。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定义,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最深刻的阐释。我们渴望的,是和平共存的岁月,是孩子们能够无忧无虑地见到明日的太阳。人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提供温暖与安宁的避风港。

战火之下,尽管只凭双手,却有无数生命在废墟中被慈悲的手臂一次又一次抱起,挽回。寒风之中,小小的生命被从土里拾起,那一刻,人群的欢呼声证明了,尽管生存的希望渺茫,但他们从不放弃。生命之光,虽在暴风中摇曳,却因人们的坚守与合作而愈发明亮,这是对于生命最深的敬畏。

在这片土地上,自由与尊严不应是奢望。即使面对苦难与死亡,人们仍然携手前行,彰显着生命之于我们的不朽价值。

在文明之光下,暴行是不被容忍的,更无人有权妄加伤害。文明,正是如此诠释。国家对于民众在战火蔓延中的援助不可或缺,媒体人更是情感之帆船上坚定的水手。以色列的攻势如同无情的风暴,夺走了超过二十位传媒骑士的生命,然而他们的使命感仍旧燃烧,通过零星的信号,将残存的信息送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10月22日的悲剧,将摄影记者萨拉杰化为了报道真相的殉道者,他的生命在第19个记忆节点定格。他生命中的终章信息讲述了一名21岁的年轻人,带着灿烂笑容和纯净心灵,对成为国际新闻见证者的渴望。他在遭受袭击的地点,头戴防护头盔,身披记者徽章,英勇报道,却被无情的轰炸吞噬。这样的损失,对于我们而言,是沉痛且无法承受的。还有两位同僚音讯全无,我们对他们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和忧虑。

就在不久前的两日,萨拉杰揭露了对加沙平民无差别的攻击,及对街道和家园的侵占。我们的报端每日见证了这些悲惨画面的再现。加沙在电力与网络的断裂中逐渐远离了媒体的视线,超过十二位记者在此过程中失去了生命。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寻觅着他们的足迹。尽管困难重重,我们依旧执着于报道真相,希望世界能目睹以色列在加沙所犯下的暴行。联合国工作人员虽超过七十位殉职,他们依然坚守岗位,为保护民众而斗争。加沙尽管历经屠杀,城市秩序依旧以一种基本但震撼的形式保持,市民依然为污浊之水排长队。10月29日那天,一群绝望的民众冲进联合国仓库,夺取面粉和必需品。这一行为的背后,是生存的绝望。一个绝望的声音对基拉尼说:“我们没有面粉,没有援助,连水和厕所都是奢侈。”我们的家园毁灭,无人关照我们的苦难。水和面包是奢望。在绝望之中,我们呼唤全球的援手,我们的行为出于无奈,但我们渴望世人知晓,我们是有尊严的国家。阿塔尔的声音充满了迫切:“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水和食物,我们是在与饥饿战斗。”这不仅仅是不公,这是生存的危机。孩子们因饥渴难以入眠,我们所求无非是最基本的关爱和尊重。

然而,在物资缺乏的现实中,联合国未有干预或批评的言辞,仅表明民众带走了这些生活必需品。在这被疾风蚀骨的“沙漠之国”,人们艰难地维系着生存。11月1日,当联合国救济机构的同仁几乎尽数倒下,主任专员拉扎里尼逆境前行,携带希望的工具,进入加沙。这是震撼人心的行动,因为在这荒凉边陲,他是第一个带来援助的维和之光。

文化的实质是什么?我们所见证的,是抗争中的文明,抑或和平的掩盖?以色列坚决不屈不挠,面对温和的法塔赫,亦是铁血无情,试图将他们赶往约旦河彼岸。在加沙的硝烟中,千余名战士无畏献身,乘着简陋的滑翔伞,勇闯敌营,毫无畏惧。问世间,何为无辜?他们,即使生离死别,也无悔选择。他们的抗争不畏强权,以血肉之躯书写尊严,唤起世界对巴勒斯坦人民的关注与声援。

在权力的对峙中,我们对抗的不是力量的巨兽,而是以实际行动诠释的文明。不是科技的先进退步,而是存在的真谛——人性文化的展现。文明的内涵何在?进步的意义何为?野蛮又该如何定义?人类文明史上,这场永恒的较量从未平息。

即便是冯德莱恩、贝尔伯克等政治极端分子坚持支持以色列,全球大多数民众心向巴勒斯坦,连西方联盟内的支持之声也日渐高涨。马克龙所发起的东地中海行动,不正是这种民意的体现,为加沙地区的苍生献上了一线希望。

在汹涌澎湃的民意声中,唯有精日份子在网络空间中扭曲事实,混淆黑白。他们在屡遭反驳后仍无耻辩解,以色列在科技、经济和工业发展上的领先即为文明之证。面对这种荒谬逻辑,我想问:在选择未来时,你倾向于被火焰吞噬的真理探索者布鲁诺,还是施加压迫的权力代表?在历史的选择题中,你愿意站在受害者一方,还是选择成为施害者?

历史告诉我们,正义不总是能够征服强权,暴力有时能够压倒真理。在这两者的拉锯中,存在着深不见底的鸿沟。而我们的世界,并不仅仅由力量的大小定义正义。在挑战与突破中,人类始终需遵循内心深处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它们不仅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指引着社会向前发展的方向。

自加沙冲突爆发以来,仅仅几日,巴勒斯坦人民便传来了战报,击退了敌方多名士兵。这不是虚张声势,而是鲜活的事实与胜利的象征。有人或许轻视哈马斯的力量,但实际上,这完全是对勇气与抗争的误解。在战场上,速度固然重要,但毅力与信念的力量更为决定性。

在深不见天日的囹圄里,他被无情囚禁,遭受了长达七日的折磨——既无水之慰藉,也缺食之供给,更别提那发冷枪口的较量。试问,在这不平等的角逐中,若你胜过了百位泰森,这真的能证明你的强大吗?假若你沾沾自喜,那无疑是误会了力量的真谛。至今,以色列的压倒性优势已经不言而喻,这场冲突惨遭牵连的是数以万计的无辜生命——妇孺成群,满目疮痍。官方的战事概要只字未提那些平民的凄惨,而是轻描淡写几十名武装分子的陨落,这“几十”究竟指的是哪个界限,谁也无法给出准确数目,或许是10,亦或是90,这具体数字成谜。在如此明显的实力差距面前,以色列的战果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也难怪在黎巴嫩面对真主党的反击时显得捉襟见肘。

11月1日的声明中,军方宣称他们已冲破加沙北部哈马斯的防线,宣告了保卫战的序幕正式开启。在这冲突的漩涡中,无一国能独善其身。这不仅是对文明与蛮横入侵的抗争,也是对希望之火的守护。面对侵犯,哈马斯的回应是坚定的准备。

当前以色列的局势,正如锅上蚂蚁般焦躁不安。内塔尼亚胡的民意支持跌至史无前例的21%,在他铁石心肠的外表下,也不免显得支撑艰难。他深知,除非能够彻底清除加沙区域内的220万人口,否则那些植根于心底的仇恨之芽依然会生长繁茂。

而在全球各地,支持巴勒斯坦的呼声日渐高涨,伦敦的大规模支援活动就吸引了超过十万人的参与。在此时此刻,美西方的同盟网正经历着一种脆弱的均势,这其中不乏政治家们的暗中角力。

7 阅读:5306
评论列表
  • 2023-11-04 17:33

    梦醒了🐴

  • 2023-11-04 19:50

    我盼着输

  • 2023-11-10 15:35

    法国带头给予医疗援助真正的好榜样!

  • 2023-11-04 23:45

    赢不了的,联合国也没啥存在的意义了,解散了吧,浪费钱

  • 2023-11-07 22:15

    哈马斯一定失败

  • 2023-11-04 21:17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赶走强盗

  • 2023-11-09 20:15

    你能代表全世界?[得瑟]自不量力

李振华之家

简介:严肃、认真、团结、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