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当中,曾扶摇而起一个搏击长空的鹰的民族,这就是契丹。
这个民族本不是信奉佛教的,然而在他进入中原后两百余年的辉煌历史当中却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佛教文明的遗产。山西大同华严寺就是在契丹人统治时期所修建的寺院。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自北魏时期契丹人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在唐灭亡的公元907年建立起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
那里的人们过着没有城墙,没有工事的游牧和渔猎生活。契丹人最早信奉的是原始的萨满教,后来崇尚佛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与辽朝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是相伴的。
当时契丹人的国家刚刚建立,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根基急需巩固。而在辽境内生活着大量的汉人、渤海人。汉人自然不必说,渤海国很早就与唐朝来往,那里的人也早与汉人没有什么差别了。
对于契丹人来说从思想上接受中原文化,达到契丹人的汉化和国家的封建化无疑是巩固政权、开创制度的好途径。于是契丹的首领开始大举信佛。
当时佛教十大流派之一的华严宗十分盛行,公元1062年,辽道宗依据佛教华严宗的经典名著《华严经》,在其父亲辽兴宗建造经殿的地方,也就是现今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新建起了一座寺庙——大同华严寺。
当时辽道宗委派了一位佛教大师负责创建华严寺,从寺内的金碑上可以得知他是当时的帝师。由于皇帝钦定皇家出资,又派高僧坐镇指挥,很快就完成了西至成园东至下寺坡街,南至鼓楼西街,北至大西街的华严佛寺群。为了纪念这位高僧的功绩,后人还专门为他建造了影堂供奉。
辽代建造的这座大同华严寺究竟是什么面貌呢?华严寺坐落在山西省大同市的中心地带,整座寺院分为上下两座寺庙。这上下两寺虽然连成为一体,但各以一个主殿为中心。
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个院落,高低错落,下次则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
华严寺不同于其他中原建筑,寺院的主要殿宇都是面向东方的。这与契丹民族原本信鬼拜日,以东方为上位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华严寺的大雄宝殿矗立在四米多高的月台上,面朝着东方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佛殿之一。
辽代的佛教相比于前朝,世俗化的程度更深,也更加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普遍反映出这样一种现象,造像的母本不仅仅是传统的西方的佛陀和人世间的帝王,还有更多的普通百姓,是工匠们身边活生生的人。
下华严寺的中心是薄伽教藏殿,被誉为是佛教的经藏殿。在下寺当中最有名的要数着藏于殿中的彩塑,合掌露齿菩萨。相传当时辽代皇家征调能工巧匠修建华严寺,城外有个雕造技术非常出众的巧匠不愿意为皇家卖命。这惹恼了官府,总管以违抗皇命的罪名把他痛打一顿。他的女儿惦念着老父亲,便女扮男装冒充工匠的儿子前来照顾父亲,并且为皇室干活。
然而有一天,总监工似乎发现了这个姑娘的秘密,眼看着事情就要暴露,她随即纵身投入了滚烫的铁水之中。后来工匠们按照她生前的体态、眼神雕成了一尊菩萨像,放在险要的位置,还特别把那露齿宛尔一笑的神情塑在雕像之上,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座合掌露齿菩萨香。
下华严寺内共有31尊辽代泥塑彩绘像或跪坐或站立,或仰首,或合十,或若有所思,或欲言又止,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当年郭沫若先生来到此地,见到这其中的那座露齿菩萨像,感叹到“东方维纳斯”。从此这座彩塑便有了东方维纳斯的美誉。
而这尊泥塑也集中体现了当时辽代造像艺术的平民化倾向。下华严寺位于上华严寺的右前方。对比上寺而言,下寺的建筑布局较为自由,建筑风格活泼,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殿的内侧沿墙壁排列着重楼式壁藏38间,分上下层。上层为佛龛,下层则为藏经的经橱。整个壁藏和天宫楼阁是一座辽代建筑,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
下寺内还建有一座华严宝塔,它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的纯木榫结构的方形木塔。塔下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了100吨铜打造而成。里面供奉着佛祖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
当年金兵打下辽朝的西京之后,把华严寺烧了大半,金朝有所重建但规模也比不上从前。到了朱元璋打天下,华严寺又烧了大半,明朝重建又不得不缩小规模,直到2008年才重建了配殿与山门。华严寺重新回到了千年前的大气。
近1000年间,几度兴衰。幸运的是,寺庙在今天依然能够保持着宏大的规模。
唵嘛呢叭咪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