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之所以会在官渡之战当中,败给曹操。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在于他自己!
准确来说,袁绍不是败给了曹操,而是败给了自己的迟疑和犹豫。作为一个统帅,袁绍在开战之后,依然在不同的作战方案当中,摇摆不定。这就让他的麾下,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倾向。
而这种分裂,最终就给了曹操偷袭乌巢,反推袁绍的机会。
公元200年,随着曹操和袁绍,各自解决了自己周边的小势力。整个华北地区,只剩下了他们两家。到了这个时候,双方的战争已经无法避免了。
对于这一点,袁绍和曹操双方,都早就心知肚明。早在两年之前,双方就已经有所行动,私底下做出了很多布置。而到了这一年,随着衣带诏事件的发生,双方更是彻底公开了矛盾。
在衣带诏事件之后,袁绍开始集结兵马,准备对曹操发起决战。而曹操这边,则是尽量拖延时间。他利用白马地区的守军,拖住了袁绍两个多月的时间。而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曹操不但解决了徐州方向的刘备,而且孙策也意外被人刺杀,这就让曹操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再之后,曹操又亲自带兵,前去营救白马地区的守军。一场白马之战,关二爷帮曹操,干掉了袁绍麾下的大将颜良。紧接着,一场延津之战,曹操麾下的大将徐晃,干掉了袁绍的另一个大将文丑。
这两场战役,虽然没能彻底扭转局面,但却从根本上挫伤了袁绍集团的锐气。
在这两场战役之后,曹操带领麾下主力,向南退回到官渡地区,袁绍则是指挥大军,继续压了过去。到了这一年八月,随着双方在官渡地区展开对峙,这场官渡之战,正式开打。
而接下来,整个官渡之战,我们可以将其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战略相持。
当时在官渡地区,袁绍集团,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从兵力上来看,袁绍集团的总兵力,应该超过了十万。而曹操这边,总兵力应该只有两万出头。
不过,考虑到双方是在曹操的地盘内作战。而曹操本人指挥的能力,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所以就算袁绍这边人数比较多,双方还是暂时陷入了僵局。
而这样一来,袁绍集团内部的矛盾,就开始逐渐体现出来了。
其实哪怕是在两军已经开始对峙之后,袁绍集团内部,围绕着‘到底要不要打这场仗’的问题,依然在争论。
以沮授、田丰等人为首的一些人,主张暂时不要决战!他们认为,袁绍整体实力占优,没必要非得毕其功于一役,过来和曹操赌输赢。不如先依托北方四州的地盘,稳步发育,不断袭扰曹操的地盘。等到曹操衰弱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轻松将其推平。
而以郭图、审配等人为首的另一派,则是主张尽快进行决战!他们觉得,袁绍此时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就应该趁势南下,马上对曹操进行决战。
对于这两种意见,袁绍后来自然是选择了后者,尽快进行决战。而后世很多人,也因此认为,第一种意见更加高明。甚至有很多人觉得,如果得当时袁绍能采取第一种方案,说不定后来就没曹操什么事了。
这个说法,既对又不对。
单从战争角度来看,第一种方案,确实很高明。但这两种方案的背后,可不是单纯军事问题的争论,而是大有隐情!
简单来说,支持袭扰战术的沮授和田丰等人,都是河北地区的人。他们支持这种方案,不单单是为了袁绍能赢,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为之前的北方四州,也就是他们的家乡,常年都在打仗。他们很希望袁绍能够缓几年决战,让自己的家乡休息一下。他们也不愿意冒任何风险,他们更希望袁绍可以稳步扫平天下,这样更有利于这种河北士族的利益。
而支持尽快决战的审配、郭图等人,则是典型的‘颍川派’。他们的家乡,都不在北方四州,不在河北!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这场战争会给河北地区,造成多大损害,他们根本不在乎!他们真正在乎的,就是让袁绍尽快扫平天下。这个结果,更有利于这些颍川士族的利益。
说到底,缓进还是速攻,表面上来看,似乎是一个战略问题。但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一个利益问题,更是袁绍麾下两派内斗的问题。
至于说袁绍如何选择,那就要看袁绍自己如何权衡利弊了。而最后,袁绍选择速攻,显然就是更倾向于颍川派的利益,背弃了河北派的利益。
当然,对于袁绍为何要这么选,后世还有一种猜测。
或许,当时的袁绍,已经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不太好。他希望自己活着的时候,尽快扫平天下,而不想把事情拖到自己儿子那一代。
所以,袁绍最后选择了速攻,也就尽快打这场官渡之战。
但显然,袁绍的选择,并不能代表所有人。所以,哪怕袁绍的大军,已经进入了官渡地区,双方正式开始决战。这种内部争论,依然在困扰着袁绍。甚至于河北派那边,私底下还会给袁绍施加一些压力,比如在后勤上拖大军的后腿,以期让袁绍转而退兵,选择缓进的战略。
正是这种分歧,后来成了袁绍失败的根源。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分歧,我们会发现:官渡之战开打之后,袁绍在做很多关键决策的时候,经常会摇摆不定,由此错过了很多机会。
当然,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相持阶段的袁绍,还是可以轻松压制曹操。很快,双方在官渡地区,依沙堆立营。曹操几次反击,都只能‘合战不力’。最后只能退回自己的阵营,继续坚守不出。
在对峙期间,袁绍堆土成山,筑起高楼。曹操则是发明了一种投石车,摧毁袁绍搭建的至高点。然后袁绍又开始挖地道,曹操这边则是挖长堑拒敌。
各种战术上的手段,双方几乎用了个遍。而这场战争本身,更是将东汉末年的各种战争技术,用到了极致。
但显然,最后双方谁都无法用单纯的战争技术,直接打开局面。
而随着双方在官渡地区继续对峙,这场战争的第二阶段就开始。
第二阶段,叫做袭扰后方。
既然在官渡战场上,双方都无法直接击败对方。那么接下来,双方很自然的就想到,从侧翼和背后,进行袭扰偷袭,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压力。
在这方面,袁绍和曹操,显然都想到了。
所以接下来,当双方在官渡对峙的时候,双方也开始在其他方向过招。
袁绍那边,派遣刘备带兵前往汝南方向,和当地的黄巾军头领刘辟配合,袭扰曹操的后方。同时,袁绍麾下的另一位将军韩猛,则是带兵袭扰曹操军队的西道。
但对于这些事情,曹操早有预判。他早就留下了一支军队,由自己最信任的曹仁统领。后来,在曹仁的反击下,刘备和韩猛,很快都被击退了。
而曹操这边,这期间也没闲着。除了反击袁绍的骚扰之外,他还派了自己麾下的徐晃,袭击袁绍的补给车队,增加袁绍方面的补给难度。
就这样,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双方用出了各种招数,试图削弱对方。不过最后,这些手段,却都收效甚微。
而接下来,在经过三个月的对峙之后,这场官渡之战,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叫做火烧乌巢!
在经过连续三个月的对峙之后,曹操和袁绍双方的补给,都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当时的曹操,甚至只剩下了几天的口粮。他已经打算直接撤兵,就此返回许昌。但最后,在荀彧的劝说下,他却依然坚持了下去。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荀彧的判断是对的。
不光曹操快要断粮,袁绍这边,同样也是如此。
历史上真实的袁绍,和《三国演义》里的情况,其实不太一样。在官渡之战以前,袁绍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才逐渐统一了整个北方四州。就在不到一年之前,袁绍刚刚消灭公孙瓒。
所以,官渡之战开打的时候,袁绍的地盘内部,粮食其实也不充足。只不过也就比曹操这边,稍微富裕一些而已。
再加上曹操之前又多次派兵,袭扰袁绍的粮道。而袁绍的大军,此时又是客场作战,正好位于曹操的地盘内。这样一来,袁绍运输补给的难度,其实是要远高于曹操的。
于是,在对峙三个月之后,差不多在曹操快要断粮的时候,袁绍这边,也快要断粮了。
所以再之后,袁绍就只能派自己的心腹大将淳于琼,率领一万大军,负责去押运粮草。
这一段历史,其实和《三国演义》里描写的不太一样。历史上真实的淳于琼,可不是什么无能之辈。当年在东汉还没天下大乱之前,他曾经是西园八校尉之一,一度和袁绍、曹操并列。而袁绍起兵之后,他就开始追随袁绍。
在袁绍麾下,淳于琼其实是独挡一面的帅才。他的段位,其实要比颜良、文丑之类的猛将,高上好大一个层次。
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袁绍才会把自己的生命线,交给淳于琼来负责。
另外,对于自己的补给线,袁绍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当时袁绍拨给了淳于琼整整一万大军,如此多的军队,就算是和曹操正面作战,也能撑上很长一段时间,更别说只是单纯押运粮草了。
但袁绍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双方僵持不动的关键时刻,他麾下的许攸,却成了改变历史的那个人。
许攸是袁绍麾下的谋士,早年和曹操关系也不错。而在官渡之战以前,许攸的家人犯了法,所以导致许攸的家人,直接被逮捕了。
这件事,看似是一个巧合,但实际上,却体现出了袁绍集团内部的斗争。
要知道,许攸并不是河北人,而是南阳人。所以,在袁绍麾下,许攸属于‘非河北派’,他也支持速战的方案。而在官渡之战开打以前,围绕着利益分配的问题,河北派和非河北派,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所以,当许攸的家人犯事之后,河北派的核心人物审配,才会迅速逮捕许攸的家人。
说到底,这其实都是内斗而已。如果当时袁绍麾下,一片太平,此时又正值大战之时。袁绍麾下一个关键谋士的家人,怎么可能会被抓呢?
不过,家人的被抓,还是很快引起了许攸的愤怒。于是,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许攸忽然脱离了袁绍阵营,转投了曹操。
然后,许攸就把淳于琼押运粮草的细节,全部告诉了曹操。
这一下,曹操终于抓住了袁绍的破绽。
别看此时淳于琼麾下,有一万大军。就算是曹操亲自带兵上阵,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击败淳于琼。但关键在于,此时的曹操,为什么非要击败淳于琼呢?
他只需要趁乱点一把火,烧了淳于琼押运的粮草,让袁绍断粮就可以了!
于是接下来,曹操亲自带了五千精锐,奇袭乌巢。趁着夜色,曹操点燃了大火,一把火烧光了淳于琼押运的粮草!
而随着这把大火烧起来,这场官渡之战,就进入了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袁绍集团的崩溃’。
在这把大火烧起来之后,袁绍其实并没有慌乱。相反,袁绍第一时间意识到,这或许是击败曹操的机会。
因为此时曹操带兵奇袭乌巢,曹操的大营方向,必然空虚。反观袁绍这边,虽然粮草被烧了,但是军队并没有受到什么折损。
于是接下来,袁绍分兵两路。一路前往乌巢,支援淳于琼,务必要缠住曹操。另一路由张郃、高览统领,直接强攻曹操的大营。
直到这个时候,袁绍其实依然有胜算。只要他能打下曹操的大营,这场官渡之战,袁绍依然会大获全胜。
而且,直到这个时候,袁绍的胜算依旧相当大。因为在兵力上,袁绍有着巨大的优势。而张郃、高览两人,更是顶级的猛将!之前在袁绍麾下,张郃、高览、颜良、文丑这四个人,并称为‘河北四庭柱’。除去吕布、赵云、关羽等少数几人之外,他们几个,绝对堪称东汉末年最能打的一批人。
顶级猛将,率领优势兵力,趁着敌方主帅离开,军营空虚的时候,进攻敌方大营……不管怎么看,这种仗似乎都可以打得很轻松!
但袁绍千算万算,却偏偏误判了一点。
那就是张郃、高览二人,都是典型的河北派。作为河北派的人,他们其实不支持速战的方案。
而且,他们的根基,也不是袁绍的认可,而是自身在河北地区的影响力。
所以,像沮授、田丰之类的非河北派,因为他们的家族不在河北地区,他们的根基,就是袁绍的重用。但像张郃、高览这种河北派,他的根基,是麾下士兵的数量,以及自己在河北地区的影响力,并不是非要依附袁绍不可!
于是,当张郃、高览两人,率领大军强攻曹操大营,并且遇到阻力之后,他们开始产生别的心思了。此后不久,他们又听说,乌巢已经被破,粮草已经被烧光了。
再之后,他们就直接投降了!
在整个官渡之战当中,火烧乌巢,其实只是触发双方主力决战的开关,让袁绍不得不被动进行决战。但张郃、高览的投降,却是导致袁绍真正惨败的根本原因!
因为随着前线军队投降,后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袁绍大军,瞬间就开始崩溃了。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曹操集团反攻,最后就出现了兵败如山倒的结局。
而最终,这一夜之后,袁绍麾下的十万大军,至少被曹操杀了七八万!袁绍本人,最后仅率领八百亲卫,退回了河北。
至此,这场官渡之战,终于是以曹操的大获全胜结束了。
不过,官渡之战打到这里,曹操其实依然没有全胜。因为此时的袁绍,依然还掌握了北方四州。在北方四州,袁绍依然还能集结大量的军队。只不过是袁绍之前的精锐,暂时被曹操消灭掉。接下来的战争,曹操可以掌握主动权而已。
真正要命的,其实是袁绍本人。
就在袁绍退回河北之后不久,因为战败的原因,袁绍急火攻心,很快就病入膏肓。后来没过多久,袁绍就病死了。
而袁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继承权,开始相互内斗,这才给了曹操趁虚而入,彻底统一北方的机会。如果袁绍没死,能够再多撑几年的话。就算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其实也未必一定能统一北方。
这就是历史上的官渡之战。
这场决定东汉末年历史走向的战争,最后虽然是以曹操的胜利而结束。但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曹操能赢,其实真的有很大的运气因素。但凡当时张郃、高览愿意继续强攻,或者袁绍能多撑几年……后面的历史会如何发展,恐怕还真的说不好了。
当然,在很多时候,运气也是一种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