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走后门”这个行为,都是被人所痛恨的。仗着权势在手,肆无忌惮地掠夺普通人手里为数不多的资源,注定要被人戳着脊梁骨骂。
可是,中国的历史上却有这么一群人,“走后门”还会被人夸奖。大家在提到他们时,往往会加一个形容词,称他们是光荣地走后门。
这群人,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里的那些高干子弟。
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前,就有不少高干子弟被家中长辈送到前线,直面炮火连天,生死无常的一线战场。
从安稳平和的生活猝然切换到残酷的战场,这群高干子弟如何应对?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们又留下了怎样的故事?
高干子弟上前线
高干子弟这个群体,因为蒙上了一层权势的色彩,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惹人非议。在很多人印象里,高干子弟是和“特权”挂钩的,所以他们自带血雨腥风的体质,毁誉参半。
这些针对高干子弟的控诉中,有些是实情,有些却是仅凭主观臆断随意捏造,有意抹黑。五十多年前,就发生了一件“讨伐”高干子弟的事情。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战争开打之前,军队中出现了很多生面孔——他们都是部队军官的子女、亲戚。
这群高干子弟,身份一个比一个惊人。
总后勤部部长,开国上将张宗逊的儿子张又侠、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的儿子李和平、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的一双儿女和儿媳、54军军长韩怀智的儿子韩东军……这些高干子弟都是主动请缨,“走后门”进入参战部队。
而他们的长辈呢,没有一点犹豫,干脆利落地答应了,将这群孩子们塞进部队,并且是哪里危险就往哪里塞。
昆明军区副司令张铚秀更绝,把自己的4个儿子1个女儿和1个女婿,全都打包送到前线。一家人整整齐齐,奔赴战场。
一时间,军官“走后门”送自家孩子进部队作战,仿佛成为了一种“潮流”。指挥所靠前、指挥官靠前、高干子弟靠前这“三个靠前”的说法,也广为流传。
正常人看到高干子弟相继奔赴战场的场景,都会感叹一番“虎父无犬子”,但落在别有用心的人眼里,就不一样了。
一些反华分子和智障黑子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称中国高官的子女们上战场都是为了镀金。他们要用战争和同胞的鲜血,为自己的仕途铺路,真是令人心寒不已!
直到今天,这种言论还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互联网上,是反华分子朝我民族英雄身上泼脏水的手段之一。
为什么说这群高干子弟是英雄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群高干子弟“镀金”,到底是怎么镀的吧。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的高干子弟有很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原149师副师长曹从连的儿子曹辉。他的故事,悲壮到让人泪流满面。
曹辉,奔赴越南战场的时候只有十八岁。他是个爱笑的男孩子,有时候会向父亲撒娇。战争开打之前,他就已经入伍。
按照上级安排,曹辉其实是要被调到后方的,但他执意要上前线。
为了避嫌,曹从连将儿子安排到好友的部队。好友明白曹从连想锻炼儿子的意图,直接把曹辉放到了尖刀连,那种随时都要执行最危险任务的部队。
曹辉得知自己成为了尖刀连的士兵,不仅没有害怕,反而很高兴。战斗过程中,他的战斗技巧虽然略显青涩,但风格却勇猛无匹。遇到危险时,他像个小老虎一样,第一时间就亮起爪子冲上去。
1979年2月25日,曹从连迎来了越战中最凶险的一战。他所在的149师奉命进攻沙巴地区,围歼越军王牌316A师。
越军虽然整体战斗力拉胯,但316A师的实力却不容小觑。正式开打之前,149师做了很多情报工作,力求一击必中。
但万万没想到,前方传来的情报有误,149师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头扎进了316A师的伏击圈。
316A师有备而来,在此地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密密麻麻的火力点喷出一道道灼热的火舌,一刻不停地输出,将149师堵得动弹不得。
149师师长明白,在如此强大密集的火力网下,步兵寸步难行,根本无法突破,只有坦克才有一战之力。
于是,师部立马呼叫坦克来支援。隆隆的炮声中,几辆坦克如钢铁巨兽一般,气势凛然地驶过地面。每一辆坦克外部,都“挂着”几名士兵,而曹辉,赫然就在其中的一辆坦克上。
曹辉不是尖刀连的吗?怎么会挂在坦克上?这其实是一种独特的作战方式。
当时,我军的坦克虽然有可360°旋转的炮台,但也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内部观察角只有180度。这就意味着,坦克里的士兵被“砍掉”了一半视野,无法观察到战场全貌。
从越军密集的火力分布来看,坦克极其容易遭到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坦克外部“挂载”四名士兵,充当坦克的眼睛和耳朵,协助坦克内部的战友作战。
坦克的目标本来就大,是敌人的重点打击对象。挂在坦克外面,就是一个行走的“活靶子”,九死一生。所以,这种危险的任务,就交给了尖刀连。
曹辉并不在意这份任务的危险性。他依旧笑眯眯的,见到父亲时,还从坦克上跳下来,脚后跟一碰,行了一个帅气的军礼:“首长,辛苦了!”
曹从连看着皮猴子,又好气又好笑。他摆摆手,示意曹辉赶紧走。谁料,曹辉依然站在原地,双眼亮晶晶地看着他。
曹从连正想问儿子要干嘛,就见这孩子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然后试探着问:“爸,你有没有烟?”
曹从连在身上摸了摸。不巧,他今天没带烟。
旁边的警卫员程望明见曹辉这馋样儿,笑了一下,从兜里摸出两包烟递给他。
曹辉如获至宝,将烟妥帖地放进口袋里,给曹从连敬了一个漂亮的军礼,然后跑到坦克边,利落地跳了上去。
曹从连看着儿子的背影,笑着摇了摇头。他不知道的是,这是他最后一次,看到儿子鲜活的笑脸了。
几分钟之后,两个已经被打掉的越军火力点突然诈尸,朝着解放军疯狂开火。
“砰砰砰”,一连串子弹疾射而出,打在曹辉所在的坦克上,四名战士全部中弹。
这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曹辉的脸上还挂着笑容,但下一秒,他的头部和胸部就绽开一朵朵血花。温热的鲜血,烧红了曹从连的眼睛。
少年脱力地从坦克上掉下来,倒在地上,无声无息。而他的父亲,就在距离他两百米的地方,目睹了他牺牲的全过程。
曹从连当即就疯了。他攥紧步枪想往前冲,但警卫员却眼疾手快地抱住了他,哭着让他冷静,不要冲动。
曹从连红着眼睛,牙都被咬碎了。短短两百米的距离,就像一道天堑,隔开了他和曹辉,也隔开了生与死。
曹从连站在天堑的另一边,连过去摸摸儿子都无法做到。
过了一会儿,曹从连猛地吸了一口气,胡乱在脸上抹了几把,就又投入到了紧张地指挥作战中。而那名倒在地上的少年,他没有再看一眼。
三天后,曹从连率领师部攻下了沙巴县城,这场战役取得了胜利。曹辉的遗体被战友带离战场,火化后葬入了中越边境的烈士陵园。
后来,从战场离开的曹从连,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妻子去看望儿子。他不常向别人述说丧子之痛,但当他蹲在陵墓前,细细地抚摸那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时,谁都知道他心中掩藏的,排山倒海的悲伤。
曹辉牺牲在前线,牺牲在曹从连眼皮子底下,他比任何人都痛苦,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和曹从连有着相同丧子经历的,还有第54军164师师长张志信。不同的是,曹从连尚且能通过祭奠儿子获得慰藉,而张师长,连这一点无法做到……
永远的纪念:被封存的英雄往事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雷军长和“小北京”这对“父子兵”令人印象深刻。按照主创团队的说法,这两个角色是有原型的,具体是谁,社会上有很多种说法,但最接近角色,也是最令人信服的,就是张志信、张力父子。
张志信,从东北抗联中走出来的英雄师长。张力出生时,他已经三十岁了。
张志信非常注重对儿子的培养。在他看来,张力生得高大,身板儿壮实,一看就是当兵的好料子。所以,张力年纪一到就参军入伍,子承父业。
张力训练刻苦,做事认真,不仅是训练标兵,还是师篮球队主力队员。张志信每次和别人提起儿子时,都挺起胸膛,一脸骄傲。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边境打响第一枪。当时,张力正在司令部机关工作,他所在的部队,是不用上战场的。
看着一批批英雄儿女奔赴前线,张力心痒得不得了。他找到父亲,请求父亲将他调到前线部队,他要入越作战。
对于儿子提出的要求,张志信感到又意外又欣喜。他是此次战争的高级指挥官,调一个人去前线部队简直易如反掌。但问题是,儿子真的想好了吗?这可是真枪实弹的战场!
面对父亲的询问,张力态度坚决。张志信心头又涌现出了熟悉的自豪感:不愧是他儿子,好样的!
于是,张志信第一次使用“特权”,把张力从后方的司令部调到了前线的侦察排,让他去当侦察兵。
侦察兵相当于现在的特种兵,任务难度大,危险程度高,伤亡率更是居高不下。但张力啥也没说,主动隐去了高干子弟的光环,装作一名普通的新兵,进入侦察排。
赶到前线后的第十天,也就是1979年2月27日,张力奉命执行267高地的侦察任务。途中,他和战友遭遇小股敌军伏击,两军交战时,张力身受重伤。
由于是深入敌后,侦察排作战的地方都在深山老林,缺医少药,交通不便,无法将伤员及时转移到后方救治。
张力受的伤并不是致命伤,但当时没有抢救的条件,只能草草包扎,做应急处理。
没有得到救治,张力的伤口不断恶化,血流不止。侦察排的战士们围着他小声地哭,看着他流干了鲜血。
一个小时后,张力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拉着战友的手,请求他们给自己的父亲转达一句话。
“爸爸,儿子没有给你丢脸,你不要悲伤,一定要照顾好妈妈。”
短短的一句话,用尽了张力所有的力气。随着最后一个字消散在空气中,他慢慢闭上了眼睛。
属于张力生命的刻度线戛然而止,停在21岁这一年。
张力牺牲后,部队的战斗还在继续。因遗体运转困难,战士们强忍悲痛,将他就地火化,就地掩埋。从此,祖国失去了一位好儿郎,而地处广西靖西的267高地,却多了一抹英魂。
得知儿子牺牲,张志信悲痛万分。但作为师长,他不能把这份丧子之痛示于人前。只有在结束战斗后的休息时间里,他才会想着儿子,默默流泪。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之后,张力被追授为二等功,迁入了广西的一处烈士陵园。张志信也随着部队撤回了54军的原驻地,也就是河南新乡。
因时间紧迫,离开之前,张志信都没来得及去看儿子一眼。
后来,张志信身患重病,离开部队,无数次都想要看一看儿子,但都因距离太远,身体不好而未能成行。直到去世之前,张志信都没有给儿子扫过墓,这也成为了他最大的遗憾。
生前没有见儿子最后一面,直到离开这个人世,都没办法再见儿子,这种切肤之痛,未免太过残忍。
更残忍的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比比皆是。不仅仅只上文提到的这两对父子,很多高干子弟都牺牲在了战场上。
塔山英雄团的烈士周伟,41军121师政委周开源的儿子,参战仅四天就壮烈牺牲,被追授三等功。而周开源直到战争快结束,才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
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一座清冷的坟茔,让周开源肝肠寸断。
曲宁江,41军副参谋长曲奎的儿子,在奔赴前线后的第七天,倒在了掩护战友撤退的路上,年仅20岁。
和周开源一样,曲奎也是在战争快结束时,才知道儿子没了。
这位正师级的高级军官,在得知儿子死讯的那一刻,红了眼眶。他紧紧咬着腮帮子,一连说了三个“好”字,声音是压抑到极致的嘶哑:“好样的!不愧是我曲奎的儿子!”
所以你看,得知儿子牺牲后,曲奎虽然悲痛,却并没有后悔将儿子送到战场,他甚至引以为荣。我们相信,其他军官也是一样的。
不仅仅是曹辉、张力、周伟、曲宁江,还有甄平、赵杰昌、赵幼林、罗粤宁……希望大家都能记住他们的名字。
这些高干子弟,哪怕不去前线,也有一个好前程。但为了保家卫国,他们抛弃安定的生活,血洒南疆,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首首英雄赞歌。
这样的英雄,别说他们不是去镀金了,就是镀了又如何?为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人,难道不配拥有一个好前程吗?不配升迁吗?他们不配,谁又配得上呢?那些张嘴就来的黑子吗?
坦白说,如果这些高干子弟的行为是“镀金”,那么希望“镀金”的人越多越好。
以上战场为荣,以去前线最危险的地方为荣,争取杀更多的敌人,立更大的功劳,这是大好事啊!有这样的人在,何愁打架打不赢?何愁国家不兴?
所以,希望那些黑子们以后说这些高干子弟“镀金”的时候,自己先去战场上拼个二等功三等功回来,如果没那个本事就不要乱吠。咱们国家的英雄,妖魔鬼怪别来沾边,滚远点!
信息参考:红歌会-高干子弟上前线镀金,此事竟然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