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秸秆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半月谈》2024年第5期就报道了秸秆“焚烧怕有污染,不烧影响生产”这一矛盾。文章指出,近年来的禁烧令,造成田里秸秆越来越多,既加剧了病虫害,又增加了翻田难度。
至于专家们说的秸秆离田,也很难执行,为什么?因为秸秆这东西收起来后,无外乎当饲料、烧火,别的又没什么用。农民收秸秆又没钱赚,谁去收?
事实上,秸秆禁烧政策刚出台的时候,基层就有大量反对声音。可惜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凡是农民呼吁的东西,大多都是要被禁止的。果然,现在各地的禁烧令不仅没解除,反而还要强化。
各地为了禁烧令的执行,都把卫星、无人机技术用上了,还有地方专门安装高清摄像头进行监控检查。一旦发现焚烧火点,乡村两级就得被罚钱。
我曾经看到一个过认错书,一个农民把稻杆用三轮车拉回家,结果路上车子翻了,他想着这些稻杆不方便重新收集了,于是就地焚烧,结果被抓后罚款,还有写认错书贴到各村委会门口。
禁烧秸秆政策的出台,主要目的是控制大气污染。以东北为例,生态环境部多次指出造成重污染天气的原因就是秸秆露天焚烧。如2023年10月底到11月初,东北多地出现PM2.5重污染天气,同期卫星监测到出现大量秸秆露天焚烧火点。
在南方也是一样。在禁烧令出台前,每年秋收后、春耕前的一段时间里,地里焚烧秸秆,确实是浓烟滚滚。每次焚烧结束后的几个时里,当地城市的PM2.5浓度,都会有明显升高。曾有说法,某地领导坐飞机出差,飞机刚起来,就看到辖区里到处冒烟,知道烧秸秆烟雾这么大,回来就开始严抓。
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不假,但生活中有污染的东西多了去了,且不说一些重工业和工地,就是路上跑的汽车,不也呼呼往外排气?这几年的汽车保有量,也是蹭蹭往上涨,那造成的污染肯定也小不了。
那为什么保护大气,不把工业和汽车禁了,却下令不让农民烧秸秆?依我看,这又是一道典型的“为了城市、牺牲农民”的做法。
因为工业能创造GDP、能带动消费,而农业的附加值,明显就低多了。如果让农民可以自由烧秸秆,估计化肥、农药销售量都会下降。至于汽车,那更不能禁止了,一是能创造价值,能让资本赚钱,二是专家和决策者们也得坐汽车呀。
所以为了城里人的发展,又要控制大气污染,那只能牺牲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利益了。
本文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不到之处,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