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话,其实我们在家里要首先形成使用习惯,比如,孩子对我们大吼大叫的时候
我们可以平静地跟他说
“爸爸知道你着急了,如果我是你,我会怎样说”
共情之后,交给孩子正确的语言工具,这个比呵斥他,让孩子情绪升级来得更有意义;
再比如,孩子自己穿衣服怎么也穿不进去,我们不要上来就纠正他说
“错了错了,不能这样穿”
更不要上手去代劳,而是说
“如果我是你,我会把扣子先解开再套进去,这样会更容易一点”
先把自己放入到孩子的角色里,然后再给出建议,这种建议就更容易被采纳和接受,而且还不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
第二句——我会建议你怎么样我们家孩子现在经常在他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会问我
“爸爸,你的建议是什么?”
他有一次跟别的小朋友吃饭的时候,看到旁边的小朋友用勺子在吃意大利面,他就说
“我建议你用那个小叉子吃,这样更容易”
我非常喜欢这个魔法句子的原因他背后其实是一个开放的心态,就是我的建议是这样,我把我觉得好的方法告诉你,我做我该做的,至于你听不听那决定权在你,我也就不再纠结了,因为我们很容易会陷入到一个控制的漩涡中,我是为你好,你快点听我的吧。我不想眼睁睁地看着你不好,我们一旦有了这种心态就非常难心平气和地去给建议,所以总是好心办坏事,让别人讨厌,但一旦我们用语言把那份安全距离给表达出来——如果我是你,我会这么做,其实我们也是在暗示,毕竟我不是你,我并不能代替你去做决定,那我们自己就会轻松很多,而且我们说出来的话也更加容易被接纳;
第三句——我真希望你能怎么样!这句话在我们表达不满的时候可以用,比如:
我真希望你在拿我的东西之前可以问我一下;
我真希望你刚才没有说那句伤人的话;
我们不指责,因为指责只是一种情绪,他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表达我们想要的,用一种不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我们自己,其实这样更有利,也更有效;
最可怕的就是那种从来没有正面表达过需求的人,还整天抱怨别人
“你怎么那么不懂我”
“这还需要我明说吗”
就是这种心态,这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距离,以我真实的观察来看,有这种心态的人真的很难幸福;
第四句——不如我们怎么样?“不如我们先玩这个游戏,再玩下一个,你说呢?”
“不如我们先去外面感受一下温度,再来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你说呢?”
“不如我们今天先这样,下次有机会再试试你的方法,你说呢?”
探讨性亲子关系其实比灌输性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对于友情甚至爱情来说也是一样的,很多爸爸妈妈会担心说这样孩子会不会更容易拒绝我们,那我们就要反思一下,我们是真民主还是假民主,我们是真探讨还是以探讨为名在变相的灌输?
别的不说,当我们习惯了变相灌输,孩子很快就会识破我们,并且对我们失去信任,到时候我们说什么他们都不会再相信了,所以探讨性关系可能一开始会多花一些时间成本,但是灌输性关系你最后失去的是整个关系,一个习惯了灌输性亲子关系的孩子,除非他有极大的社交天赋,否则很可能在其他关系当中也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要么是习惯性服从,没有自己的想法,要么会无意当中去模仿灌输型的父母,给别人带去压迫感;
所以呢,在我们教给孩子这些魔法句子之后,我们作为家长也不要再去忽视孩子说
“你好好说话”
我们只需要简单地问他
“你的魔法句子呢?试试你的魔法句子吧!”
你的孩子一定会很喜欢用这些魔法句子的,不信啊,你今天去试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