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岁儿童偷偷吞下14颗磁力珠酿危局

转自:南京晨报

取出来的14颗磁力珠。医院供图

磁力珠色彩绚丽、玩法多样,深受小朋友喜爱。但如果误食,后果却会很严重。近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联合儿科等多学科团队,成功救治了一名因误吞多颗强磁性玩具“巴克球”导致肠梗阻、肠内瘘的危重幼儿。

惊险一刻磁性异物酿成危局

今年1岁多的安安,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小女宝。日前,安安妈妈突然发现宝宝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还伴随着比较严重的呕吐。担心不已的父母赶紧带着安安,来到省人医龙江院区急诊就诊。

该院儿科团队接诊后,高度怀疑安安存在消化道异物可能。经紧急腹部X线平片及CT影像学检查,确诊安安消化道存在异物。随即小儿外科会诊阅片后考虑异物为磁力小球“巴克球”。更令人揪心的是,影像及临床评估显示,这些磁珠已因相互吸引,导致安安出现肠梗阻,情况已十分危急!

迅速响应多学科团队护航患儿安全

面对这一复杂危重情况,该院小儿外科团队迅速评估病情,认为必须立即手术解除梗阻、取出异物,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在完善术前准备后,易军主任医师、科主任殷易钰主任医师及高熠州、王成明医生组建手术团队,为患儿实施了紧急小肠切开异物取出术。

在手术中发现,因为磁力珠的强磁吸附,安安的末端回肠出现扭曲,其中2处相互贴合已经形成内瘘,在内瘘两侧肠管内可触及多枚圆形异物。手术团队精细操作,切开内瘘成功取出全部磁性异物,彻底解除了梗阻并修复了瘘口。

手术成功只是救治的第一步,术后的管理同样至关重要。患儿经历了复杂手术,存在术后感染、营养支持、内环境稳定等多重挑战。此时,该院多学科协作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儿科金蕊医生、管亚飞医生在术后第一时间介入,与小儿外科紧密沟通,为患儿制定了精细化补液方案、抗感染策略以及静脉营养支持方案。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指标,确保了患儿安全度过术后危险期,为肠道功能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多学科团队的无缝衔接与精诚合作下,患儿恢复过程平稳顺利,近期已康复出院。

磁性玩具,幼儿身边的“隐形杀手”

殷易钰表示:“磁性玩具,尤其是像‘巴克球’这类由多颗强磁力小珠组成的玩具,对幼儿具有极高的危险性!一旦幼儿误吞两颗或以上,它们会隔着肠壁、胃壁相互强烈吸引,这种持续的、强大的压迫力会导致被夹住的肠壁组织缺血、坏死、穿孔,破坏力惊人,堪称幼儿身边的‘隐形杀手’!”

让人担忧的是,这类吞食磁性玩具的情况,初期症状易被当作普通胃肠炎而延误诊治。等到出现严重腹胀、持续呕吐、高热、便血等,往往病情已非常危重。

在此,殷易钰特别提醒各位家长,小朋友接触任何含有小型强磁性部件的玩具,如巴克球、磁性积木小部件等,家长需在旁边密切观察和陪同,做好安全防护。如果孩子出现不明原因腹痛、呕吐、拒食,尤其是有接触小玩具或物品史,务必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可能的误吞史。

通讯员曹勇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孙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