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三银四还没掀起水花,转眼就被拍在了沙滩上。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投了多少份石沉大海的简历?又面了多少次无疾而终的面试?
这时,突然出现一份不要求工作经验和学历,免费给你培训,底薪高的工作,你心动了吗?
00后的小刘,毕业于非全日制专科,去年7月去上海找工作时,就碰到了这个“天降馅饼”。小刘准备应聘的岗位,本来是一家科技公司的电商大数据分析师,结果抵达后才发现,所谓的科技公司,实际上是一家培训机构。
一进门,工作人员就开始了“洗脑”工作,如付费报名他们的数据分析课程,培训后月薪将不低于9000元。
不仅如此,机构还信誓旦旦地承诺:帮学员推送简历至合作企业,即使是刚毕业的应届生,月入万元都不是梦。
一连串的“大馅饼”,砸得小刘晕晕乎乎,当天就签了合同。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小刘说,工作人员先是以下载软件为名,要走了他的手机,并未告知小刘这是贷款软件,接着盯着他上传身份证,做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等手机再回到他手上时,已经贷款了24800元。小刘一心只想快点上课,尽早入职,并未深究。
结果,上完数据分析课后的4个多月后,小刘的工作迟迟还没有着落。无奈之下,小刘自己今年2月的时候,找到了一份非数据分析行业的工作。
这份稀里糊涂签下的借款合同,借款期限24期,借款利率是年利率7.5%,前6期归还借款利息,剩余18期为等额本息,即使想提前还款,也无法在手机上操作一次性还清。
如今,数据分析师的工作没找到,还多了一笔贷款。
它们的岗位可能是运营,可能是程序员,或者是小刘遇到的数据分析师……不变的是这些骗局的外表,往往包装得极为光鲜亮丽:
学历、工作经验都不是问题,培训过后100%的就业保障;
有高昂的保障底薪,还有13薪、奖金等,应届毕业生就能拿到10000元以上的月薪;
团队年轻,氛围轻松自由……
可它们背后潜藏的陷阱与风险,工作人员只字不提,只有在这个泥潭中摔过跤的人,才知道其中滋味:“为了找工作,贷款两万去学习。结果东西没学到,除了本金还要还一万多的利息。”
“当时承诺高薪就业,还说要帮我找工作,后来一段时间人都找不到了。”
“我的培训班被抓了,但是贷款还在身上,无力偿还,越滚越多,该怎么办?”
“催债电话打到我家的时候,我特别怕我妈知道后癫痫发作。我姥姥、姥爷都80多岁了,我也不敢说。”
“想要退费,竟然还要付8000元的违约金。”
……
因为这种培训贷,贷款合同往往是金融机构和消费者学员签署的,但是金融机构却把全额的贷款资金直接付给了培训机构。
如果机构跑路或者拖延服务,金融机构还是会按照合同要求消费者还款,消费者即使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为了不影响征信,也只能继续还款。
一入“培训贷”深似海,入坑容易出坑难。
请年轻的学弟学妹们擦亮眼睛,仔细阅读自己签字的任何协议、合同,对于不利于自己的“霸王条款”,一定及时提出修改。提高防范意识,时刻牢记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如果不慎入坑,也不要着急,一定积极收集和留存相关证据,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文章转载于:公益中国网http://www.pubchn.com/news/show.php?itemid=9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