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省委副书记“仇和”从政四十年的起起落落,结果倒在了这里?

热情的小狐狸 2024-12-08 05:08:34

为官之路从江苏宿迁一路至云南昆明,仇和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施政风格,也曾作为“明星官员”闻名10年;相比于大多数“四平八稳”行走官场的官员,仇和这种人还真的极为少见,他自己都说:“一路被举报,仕途却一路惊喜。”

没想到,在2015年3月15日那天,总理记者会才结束了不到20分钟,仇和就带给了世人一条爆炸性消息。

特立独行的仇和

能走到高位,仇和完全靠的是自己,他家往上数也没有革命干部,“爬上去”主要靠政绩。

在大搞生产建设的年代,仇和出生于江苏滨海县的一户贫苦农家,家中孩子共有8人,每个孩子能获得的关爱与受教育机会都极为有限,但仇和就是喜欢读书,他也很上进。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仇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农业学院植物保护学系,毕业后顺利当上了一名科研人员。

原本他是想靠着聪明的脑袋去走科研这条道路的,然而他实在是太突出了,领导和同事总是对他竖起大拇指,也就把他提拔到了江苏省科委农村科技处担任副处长。

前进的道路除了能力也需要运气,刚好这些仇和都具备了,1996年宿迁县被撤县组市,已在农科院摸爬滚打十来年的仇和就这么被派遣到宿迁市筹建领导小组。

若是留在宿迁,仇和的能力不会被放大,刚好当时宿迁下辖的最穷县沭阳需要一个有魄力的领导,那些熟悉仇和的领导也相信年轻人的潜力,就让他去试试。

那是在1997年前后,仇和第一次坐上了“一把手”的位置,脚下的土地充满困难,可他愿意将这里视为“第一站”。

相比于长篇大论,仇和更希望能务实一点,他很清楚沭阳县城内垃圾熏天的现状,于是把第一个任务定在清扫垃圾上,他的那种霸道的感觉从此刻就已出现:全县5000多名机关干部全部上街扫地。

反对的声音自然是有的,毕竟沭阳的贫穷不是靠打扫个垃圾就能解决的,市民在看政策、下属在等命令,结果新书记把所有精力放在保护环境上,这个理念难道不是避重就虚吗?

对于这些议论,仇和不是听不到,他想到的事情就会去做,根本不在意那么多。

而仇和之所以能“盘活”沭阳,就在于他的眼光具备前瞻性,他甚至会把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退休人员工资给扣除一部分拿出来修路,短短3年就使得全县的公路里程翻了几十倍。

此外在种树方面也是如此,农民当然觉得土地应该优先种植粮食,可仇和却拍板植树,而这些树也最终推动了沭阳木材厂的发展,带动了全县的经济向上迈进。

问题总是能够解决的,可新的问题就出现了:矛盾该如何化解?

城镇化、工业园区建设这些发展经济的道路上,有一个摆在全国各省市的共同问题:如何顺利拆迁并分配利益。

因拆迁引发的矛盾已数不胜数,仇和却把强硬的手段贯彻到底,不管原住民同不同意,拆了再说;当地都编出了顺口溜:拆了你别哭,没拆你别笑,那是仇和没看到。

从经济发展角度仇和是没错,但当“一把手”需要考虑的问题得是方方面面的,仇和的重心只有经济发展,由此拉开了“仇和模式”的序幕。

“模式”只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关键点在于“速度”。

那些“难啃的骨头”,对仇和来说根本是小菜一碟,原本居民密集的区域被他仅用半年就弄成八横八纵的步行街区,看起来井井有条,这种事除了仇和也很少能看到人办成。

速度过快会导致一个弊端:诸多矛盾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激化。

可对于仇和本人来说,短时期的“大变样”、经济发展取得成果都能成为仇和本人的政绩。

取得了不俗的政绩后,2000年仇和返回宿迁,不到1年就升任为市委书记,他在这里的作风则更像是一个商人。

从国有单位的门面房到医院、镇卫生院、学校,只要是能卖的东西都可以卖;改制带来的经济收入确实可观,产生的反弹情绪也写在了明面上。

2003年的《焦点访谈》栏目更是直指宿迁的教改医改,压力都已经到这个程度了,仇和依然泰然自若,他告诉自己的领导:“我不要钱也不要东西,我就想要个政策。”

等于说,当时的仇和已经把这条路走了一半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省委干脆给出了“不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情况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来探索快速发展的路子”。

为官十来年,仇和的口碑已经彻底两极分化,有人认为他敢闯、敢冒险,把改革的成果给逼了出来;也有人认为他不近人情,蛮横、专断、激进。

好歹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他成功了,所以仕途更加顺利,很快就官至副省长。

在新的职务上,他又表现出心系百姓的一面。

当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化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污染,而他说出:“老百姓可不管COD,他们只知道水质在变差,当然要骂娘。”

当然,一路走来举报他的人也不在少数,可仇和总是心态坦然;而从来没被举报成功过,老百姓就更加认为:“不管怎么样,他是个清官。”

谁都没有想到,走到云南之后,仇和就栽了。

“明星官员”最终陨落

要知道,刚“降落”云南时,仇和的表态就令在座的所有干部极为震撼。

那是他坐在主席台上的第一次大会,第一件事就是表明自己的反腐决心:“我到昆明工作,和大家无亲无故;我只身一人,无牵无挂,工作一定会无恃无畏。”

还没等工作开展,他那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就展现出来了:把自己的电话刊登在《昆明日报》上。

只要是仇和招呼要开会,所有人都得跑步赶往会场;女干部平日里跟随仇和外出调研也压根不敢穿高跟鞋,生怕跟不上趟。

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年代,仇和也提出了“大昆明”的发展方略:以滇池为核心,优先发展主城片区,开发四个辅城。

“大昆明”就意味着“大心脏”,而那些过往凌乱的街道将成为“坏死的血管”。

仇和搬来了沭阳县的经验:拆!

大拆大建就意味着新的契机,来到此处的房地产商可谓规模庞大,所有老板都希望能从“拆城”和“建城”中分一杯羹,其中就包括中豪商业集团的董事长刘卫高。

仇和这个级别的官员普通商人是很难接近的,但刘卫高不一样,他与仇和相识的经历都要从宿迁开始,他“买定”了仇和,仇和在节节攀升,他的生意版图也越来越大。

义乌国际商贸城就是刘卫高的手笔,而正是仇和全力支持才能使得这座建筑拔地而起。

在整个宿迁市,刘卫高的名气都是极大的,他也深知一切都是拜仇和所赐,当这位“大哥”远走昆明后,刘卫高就跟着来了,更何况当时的昆明简直是房产商的“乐园”。

原本的螺狮湾片区被仇和定位为“东南亚商贸新名片”,这里计划新修建的建筑面积都超过千万平米。

这么大一块肥肉,刘卫高自然是哈喇子直流,他却丝毫不用担心到嘴的肥肉会飞走,整个土地交易过程只用了5分钟便搞定,因为有仇和,他所率领的中豪商业集团轻松拿下地块。

2011年他又大手一挥拿下了27块拍卖地,成为昆明市最具实力的开发商之一。

“仇和模式”带来的矛盾始终存在,暴力拆迁导致的抵抗在哪都很难解决,只要给仇和拿了钱,很多事他就会关照一下。

除了刘卫高这种“铁杆小弟”外,2009年南通顺丰集团看中了一块地,当即通过人托人的方式找到了仇和,直接给了100万现金。

明明是第一次见面,仇和也不藏着掖着,把100万现金放入了自己的保险柜之中。

房产商总是会追求最高利润,行贿的款项在他们眼里同样是成本,这些钱终将会由消费者买单,这就导致很多开发商在实际开发中出现偷工减料的问题,几乎每个项目都有严重违规的行为。

明面上仇和曾说“自己孤身一人”,实际上,也有亲信是他从江苏带出来的。

他们之间还形成了一个“铁哥们”利益集团,原本在宿迁市担任区委副书记的谢新松就是跟随仇和来到昆明的一员,他与刘卫高一同构成了仇和的“左膀右臂”。

仇和在贪污的时候谢新松也没闲着,他也从刘卫高那里捞到600万,这些钱被他转移到私生子名下。

这些行为,完全够仇和喝一壶了,正是因为他很多时候用的都是亲信,其他人就很难发现他的问题;那些已经发现仇和存在问题的人也很难去撼动这棵“大树”。

过去江苏两地的为官经历让仇和“心跳加速”,可昆明却成为了他的“仕途坟墓”。

中央调查出了他过去的问题,仇和还并不知情。

2015年1月26日,他还发表了长篇讲话;3月12日,两会云南团小组讨论会上仇和还这样说:“我们这种体制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应该是世界上最为廉政的。”

“打脸时刻”的到来还不足3天,他就被带走了,属于“开会就回不了家”的那种。

在如此高位,他当然明白纪委不会平白无故“提人”,说明问题还是被发现了。

为了能给自己留后路,他就交代了一些无关轻重的小问题,对经济问题闭口不谈。

直到见到了事实证据,仇和才交代了收受贿赂的具体情况。

再度见到仇和时已经是2016年12月12日了,此时的“明星官员”正站在审判席上,结合他2433.98万的贪污数额以及悔罪态度,法院最终判处他14年零6个月有期徒刑。

回过头来看,他在推动一地经济发展中的争议可以讨论,可他要涉及贪污等违法行为,那就是另一段故事了。

总是将反腐挂在嘴边,到头来自己也身陷囹圄,仇和的人生还是令人感慨万千。

参考资料

1.云南落马副书记仇和“造城”背后现神秘商人 新京报

2.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落马 曾经是改革风云人物 界面新闻

0 阅读:220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