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发起人:要求人民生1个孩子,自己娶两个老婆生8个!

阅微札纪 2024-10-08 10:24:51

近几年,国家开放的三胎政策让很多的人十分积极的进行响应,人们不仅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三胎,还享受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

而在享受政策的同时,很多人也想到了早些时候的计划生育,再提起这个词,很多的人会感到十分的久远,事实上,计划生育也确实过去了很久。

而这个关于计划生育的理论在提出的时候,它的提出者马寅初也遭受到了很大的争议,因为这个劝人们实行一胎政策的人,自己却有着两个老婆8个孩子。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马寅初的学术之路

马寅初的求学之路堪称传奇,1882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他,1903年就考上了北洋大学,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的人,往往已经自诩不凡,但马寅初并不满足,他的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1907年,25岁的马寅初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求学,从耶鲁大学到哥伦比亚大学,他在异国他乡苦读七年,终于摘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国后的马寅初,很快成为学界翘楚,他先后在北京政府财政部、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任职,还在多所大学任教,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学界,马寅初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然而,真正让马寅初名声大噪的,是他在1951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北大的第一任校长,马寅初肩负着重塑这所百年学府的重任。

但是,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就在马寅初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一场风暴正悄然酝酿,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令人震惊,短短三年间,中国人口增加了3000多万!

作为经济学家,马寅初敏锐地意识到了人口快速增长可能带来的危机,他开始深入研究人口问题,并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新人口论》。

在这篇文章中,马寅初大胆预测,如果不加控制,到198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8亿,他呼吁实行计划生育,提出"少生、优生"的口号,这一观点,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

讽刺的是,提出这一观点的马寅初,自己却有着两个老婆八个孩子,这不禁让人疑惑,他是否在践行自己的理论?还是说,这只是一个学者对国家发展的理性思考?

计划生育政策的缘起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犹如一个满载炸药的炸弹,在1957年的中国学界引爆,这篇文章不仅挑战了当时普遍认同的"人多力量大"观点,更直指中国面临的人口危机。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大跃进"的狂热中,在这种氛围下,马寅初的观点无疑是逆流而动,他指出,如果不加控制,中国人口将以每年千万的速度增长。

然而,历史证明马寅初是对的,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为6亿,到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7.2亿,短短11年间,增加了1.2亿人,这个惊人的增长速度,印证了马寅初的预言。

但在1957年,几乎没有人愿意相信马寅初的预测,相反,他的观点遭到了猛烈抨击。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马寅初并未退缩,他坚持自己的观点,继续呼吁实行计划生育,他提出的"少生、优生"口号,后来成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理念。

然而,命运再次和马寅初开了个玩笑,就在他为控制人口增长呼吁的同时,他自己的家庭却有八个孩子,这个看似矛盾的事实,为他招来了更多非议。

很多人质疑马寅初,一个有八个孩子的人,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少生孩子?

1960年,面临巨大的压力,马寅初也不得不辞去北大校长的职位,这位年近八旬的学者,因为一篇文章,失去了他深爱的工作。

然而马寅初遭受批判的同时,他预言的人口危机正在悄然逼近,到了70年代初,中国政府终于意识到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1979年,中国正式实施"一胎化"政策,这项政策与马寅初20年前提出的观点如出一辙。

那么这项影响几代中国人的政策,又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个人与政策

1979年,中国正式实施"一胎化"政策,这项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是对马寅初理论的最大肯定,然而,当时已经97岁高龄的马寅初,对这个迟来的"胜利"似乎并不特别在意。

"一胎化"政策的实施,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趣的是,马寅初当年提出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前瞻性,例如,他强调的不仅是控制人口数量,还包括提高人口素质。

在那之后,二胎、三胎政策也不断的放开,这些调整,某种程度上是对"一胎化"政策的修正,但它们的核心理念,仍然是马寅初当年提出的"计划生育"。

回顾马寅初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学者的坚持和勇气,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真理往往需要时间来证明。

同时,马寅初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需要保持开放和理性的态度,一个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

结语

回顾马寅初的一生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对国家发展的深切关怀,也见证了中国在人口政策上的探索与调整。

尽管争议不断,但这段历史告诉我们,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新的形势。

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1

阅微札纪

简介:欢迎关注!